百科知识

铜和稀硝酸的化学反应

铜和稀硝酸的化学反应

我国土壤中普遍存在着较高含量的重金属元素。以这些重金属元素为生长环境的农作物,如水稻、小麦和蔬菜等,也存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风险。大量实际检测数据显示,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与农作物是否超标并没有稳定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即便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较高,所种植的农作物也有可能达到质量标准。反之,有些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并不高,但因为农作物品种本身具有较强的重金属富集能力,其收获物也可能出现重金属超标的情况。

对于土壤质量的评估,必须结合其用途和产出的农产品来进行。同样的土地,种植水稻可能无法保证食品安全,但种植牧草用于饲养牛羊则是可行的。单纯地谈论土壤质量标准而不考虑其利用方式和收获物的品质是不准确的,特别是在农用地上。只有在经过多种品种的试种均无法收获合格的农产品后,才能确定土地失去了农用价值,需要采取修复治理或改变土地用途等措施。由于判断土壤质量涉及众多因素,因此作出结论需要谨慎。这也为土地的合理安全利用提供了多种可能。每块土地都需要经过必要的修复治理后,才能找到最佳的利用方式。

长期以来,重金属总量监测是评估土壤质量的主要依据。对原始土壤的分析显示,除镉与土壤固相的结合较为松散外,铜、铅和锌等重金属的分布主要以其他形态存在。这意味着尽管土壤中铅等重金属的总含量很高,但能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的比例并不高,相对安全性较高。

在进行重金属总量分析时,采用的是最强的酸系,能够释放出各种形态的重金属元素。这是一个化学过程,旨在检测出最大的重金属含量。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检测固定在晶格中的重金属的意义尚待研究。

目前,监测重金属有效态的方法包括化学试剂浸提法、同位素稀释法、快速生物法和解吸法等。虽然同位素稀释法、快速生物法中的试管根法和解吸法等能够较好地表征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但操作要求较高或需进一步完善。而化学试剂浸提法在实践中较为常用,包括多种提取方法,如连续提取等。由于各种提取方法的原理不同,其提取效率和适用情况也各不相同,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已经开展的工作表明,重金属有效态与农产品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远好于总量统计结果。监测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效态有助于提高判断土壤污染水平的准确性。

农作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与重金属的有效态、农作物根系对微环境的改造等因素有关。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农产品累积的关系,但重视监测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态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方法。由于此类监测的标准化操作尚不成熟,因此需要系统研究,尽快制定标准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方法。


铜和稀硝酸的化学反应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