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简牍?
简牍是我国古代在没有纸张时的主要文字记载工具。其中,用竹制成的称为“简”,用木制成的称为“牍”。它们有时也被根据形状称为简(细条形)或牍(方形)。在南方地区,因为盛产竹子,简牍大多以竹质为主,而在西北地区,由于竹子稀少,人们则更多地使用松、胡杨和红柳等材质制作简牍。
简牍的使用历史有多久?
根据文献记载,简牍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由于年代久远,那些古老的竹简木牍并未保存下来。春秋战国、秦汉魏晋时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除了金石,简牍和帛书成为了当时最主要的书写载体。直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才逐渐替代简牍,完成其历史使命并退出历史舞台。古人使用简牍的历史大约有三千多年。
简牍的外观和形式如何?
出土的简牍实物告诉我们,简牍的形制并不单一。根据需求和书写内容,它们可以被制做成各种形状,以满足古人的书写记录需求。简牍也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简、牍、札、牒等。
简牍上的文字是如何刻写的?
简牍上的字并非用刀刻上去,也不是用漆书写,而是使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木牍上进行书写。如果写错了,古人会使用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橡皮擦的书刀来削去错误的墨迹。
除了简牍,古代还有哪些书写材料?
除了简牍,古人还使用丝帛来书写文字。例如,湖南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内容丰富的帛书。
简牍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目前考古发现的简牍主要有楚简、秦简、汉简、三国吴简、晋简等时代特征。据统计,全国各地发现的简牍数量约有30万枚。
简牍是在哪里发现的?
简牍的出土地点多样,主要包括西北边塞的长城烽隧遗址、墓葬以及废弃的水井等。
简牍如何保存?
简牍的保存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原样保存,适合在气候干燥的地区如甘肃等地;另一种是脱水保护,适合在潮湿地区如湖南湖北等地的墓葬。
简牍上记录了什么内容?
简牍所记载的文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典著作、诗赋、兵书、医书等;另一大类是行政律法、诏令、敕书等地方文书,涵盖了当时文字应用的所有领域。
为什么要建立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是简牍大省,汉简数量占全国出土汉简的80%以上。为了保护和展示这些珍贵的文物,同时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甘肃简牍文化,建立甘肃简牍博物馆势在必行。该博物馆现收藏有秦、汉、晋时期的近四万枚简牍以及大量伴随出土的文物,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观瞻性。新馆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马滩文化岛,计划于2021年建成并向公众免费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