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专访】刘守华教授:深耕民间文学六十年
今天,我们有幸采访到这位荣获“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称号的刘守华教授。已经87岁高龄的他,深耕民间文学长达六十年之久,致力于建构中间故事学理论框架,为此付出了毕生心血。在谈及对民间文艺的看法时,他深深表达了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创作才能的敬重。
随着暖春的到来,桂子山上万物复苏,正值此刻,我们得知刘守华教授在近日的喜庆日子获得了崇高的荣誉。他对我们的采访感到意外但又深感感恩时代给予的机会。他表示自己能够从事民间文艺事业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刘守华教授与民间文艺的缘分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劳动翻身做主人,民间口头文学成为时代风尚。刘守华教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的脉搏,开始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和歌谣。他回忆起年轻时采录的民间歌谣,依旧清晰可辨。他对那个年代的激情感染的歌谣和故事充满深情。
多年来,刘守华教授积极投身民间文艺事业,不仅将个人兴趣与教书职业融为一体,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他坚信民间文艺兴于民间、藏于民间,只有深入乡野,才能发掘出散发着泥土的民间故事。为此,他不畏艰险,多次踏遍荆山楚水进行田野考察。即使遭遇车祸等危险情况,他也从未退缩。他的坚韧精神令人敬佩。
刘守华教授强调,创造和传播民间文艺的主力是农民,他们是真正的“不识字的作家”。只有尊重农民的文化创造,才能更好地理解民间文艺的内涵和特点。他通过分享赴十堰采风的经历,生动展示了民间故事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那些关于李自成的歌谣和故事,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
除了对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刘守华教授还参与了《中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被学界誉为“的文化长城”。他在书中撰写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中间故事史》专著,并率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他的团队还发掘出湖北民间文学的珍贵资源。退休后,他依然致力于民间故事的选编出版工作,为小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素材。
刘守华教授的研究成果,他的学术视野早已冲破国界,进入世界学术大网络之中。他对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并表示自己将继续挖掘民间故事这口储量丰厚的油井,不断以新的发现奉献于人。他引用钟敬文先生的题字“吾侪肩负千秋业,不愧前人庇后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表达了对前辈的敬意和对后学的期望。
在采访的我们再次向刘守华教授表示祝贺,并期待他未来在民间文艺领域继续发光,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多贡献。(本报记者 张锐 夏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