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豆浆机的普及和人们对营养观念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自制豆浆作为早餐。豆浆机的原理是将大豆和水混合后,通过刀片的快速旋转将黄豆磨成浆状,再经过加热煮沸得到可食用的豆浆。自制豆浆有时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近日,一个孩子在饮用家里自制的豆浆后,不久便出现呼吸困难、胃部肿胀的症状,随后情况迅速恶化,出现呕吐、紊乱、休克等症状。送医抢救,但为时已晚,最终不幸离世。类似的事件在过去也时有发生,中毒者大多为儿童,且都是在饮用家庭自制的豆浆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
那么,“毒”豆浆中到底含有哪些有害物质?为什么家庭自制的豆浆更容易导致中毒呢?如果不慎饮用了此类豆浆该怎么办?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一一解答。
“毒”豆浆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来源于生大豆中的细胞凝集素、皂素和胰蛋白酶抑制物。其中,皂素是一种刺激性物质,会血液中的红细胞,摄入过量会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胰蛋白酶抑制物会降低胃液的消化蛋白质活性,导致消化吸收蛋白质的能力降低,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这些物质的耐热性较高,需要加热至100℃以上才能完全。如果豆浆没有彻底煮沸,摄入这些物质就会导致中毒。
家庭自制豆浆之所以更容易导致中毒,是因为在煮制过程中容易受“假沸”现象迷惑,没有将豆浆彻底加热。所谓“假沸”现象,是指在加热过程中,当温度达到80-90℃时,皂素受热膨胀产生大量泡沫,看起来好像已经煮沸了。实际上这时候的豆浆并没有完全煮熟。如果不继续加热,就会导致有毒物质残留。
那么,在自制豆浆时应该如何操作呢?在出现“假沸”现象后,应该继续小火加热3-5分钟,直到泡沫完全消失。这样可以彻底生豆浆中的有毒物质,同时提升豆浆的营养价值。即使使用具有煮制功能的豆浆一体机,也需要将做好的豆浆倒入锅中再用小火煮几分钟,以最大程度去除豆浆中的有毒物质。在煮豆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搅拌,防止糊锅。
对于饮用了未煮沸豆浆的人,如果出现了中毒症状,应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生豆浆中毒的潜伏期很短,通常在饮用后的30分钟至1小时内出现症状。如果尚未出现中毒症状,可以通过催吐来毒物。如果症状较轻,只需采取清淡饮食等辅助手段帮助机体自我修复。对于老人和儿童等敏感人群,建议立即就医。如果中毒症状严重,也应立即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催吐、洗胃、清肠等方式体内毒素。如果选择购买豆奶粉或豆浆粉,应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在制作过程中已经经过了高温加热处理,不会含有上述有毒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