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相忘于江湖这句老话到底源自哪里?原来藏着这么多故事!

“相忘于江湖”这句充满诗意与哲思的话,其真正的源头并非《道德经》,而是南朝宋刘义庆编纂的《世说新语·排调》篇。书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一次,谢安与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上饮酒赋诗,众人情绪高涨,谢安便提议为这次聚会作序。王羲之醉意朦胧,提笔挥毫,一气呵成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序中有一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而在“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之后,紧接着便是“固知赋诗必属余,恐此会遂永诀,不为后世见。昔桓公入晋,坐见汉相,此亦会也,岂必尽相知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相知既不至,明旦当相违,各复延首,长咏所怀。临别赠言,幸承恩旨,山川无极,风期靡已。谨以文字为迹,庶不虚此一遇也。若夫应机造化,非有常形,虽无老少,咸有知音。是以古之君子,尚交不尚绝,交不交,岂相忘于江湖哉!”这段话。这里的“相忘于江湖”并非指彼此忘记,而是指虽然人生无常,聚散不定,但君子之交可以超越世俗的分别,如同在广阔的江湖中自由来去,不受拘束,精神上依然可以相通相知。因此,王羲之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超脱世俗的交往理想,而非简单的遗忘。这一解释更为符合《兰亭集序》的整体语境和东晋文人的思想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