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45岁生日那天,我放弃了陪伴丈夫的应酬,独自一人前往影院观影。在空荡的放映厅中,屏幕上女主角对丈夫的烟灰缸摔得粉碎,她大喊“我受够了”。这一幕让我瞬间情绪崩溃,哭泣不止。原来,在长达的“贤妻良母”角色里,我早已经失去了自我。
曾经的我是单位的宠儿,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林”,喜欢穿着碎花裙,周末与驴友们一同登山探险。结婚后,我变身为“张太太”、“小雨妈”,衣着朴素且低调,手机相册里几乎全是家人的照片,自己的身影却寥寥无几。
去年体检时,医生告知我有中度焦虑症状,但我依然忙于为丈夫预约胃镜、为女儿准备复习资料。尽管闺蜜多次邀请我共同享受海边度假的美好时光,但面对家庭的种种压力与责任,我无奈地选择放弃。似乎我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家人的需求。
一次偶然的同学聚会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曾经和我一样内向的阿芳如今穿着旗袍在台上自信地弹奏古筝,她的眼神中流露出自我与光彩。而我呢?小心翼翼地关心着丈夫的健康和女儿的学业,却连自己喜欢的颜色都回答不出来。
某个夜晚,我路过一家美甲店,毫不犹豫地走进店内。当美甲师询问我喜欢的颜色时,我凝视着橱窗里的正红色,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这是否就是我年轻时曾偷偷尝试的颜色?为何后来我却觉得已婚妇女不该如此张扬呢?
从那时起,我开始做一些看似“自私”的事情:每周三晚上学习瑜伽,拒绝丈夫要我陪同参加饭局的要求;周末将女儿送到奶奶家,独自一人在咖啡馆享受阅读时光;甚至在丈夫抱怨我未能熨平他的衬衫时,我平静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今天我想休息,你自己处理吧。”
起初,丈夫和女儿对我的变化感到不解甚至不满。他们认为我现在变得任性、冷漠。然而在一个晚上,由于颈椎疼痛我未能准备晚餐,丈夫不得不亲自下厨煮面,女儿也主动收拾了餐桌。那一刻他们开始意识到,原来我在家庭中承担着如此多的责任。饭后丈夫抚我的肩膀说:“原来你每天做这么多家务啊。”女儿也主动关心我的辛劳并表示以后会更自立。我突然明白之前的“无私”其实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而适当的“自私”让他们看到了我的付出与辛苦。正如作家廖一梅所说:“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奇真正难得的是遇到理解。”这份理解首先要从自我理解开始。昨天在整理衣柜时我找出了压箱底的碎花裙并决定重新拥抱自己的喜好不再害怕被贴上“自私”的标签因为我终于懂得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女人又怎能去真正爱别人呢?所谓的“贤妻良母”并非意味着牺牲自我而是要在爱自己的同时更好地关爱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