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书深度解析:大运河的诗词之韵与历史文化价值
程章灿教授与赫兆丰讲师,南京大学文学院的两位学者,近日推出了新书《大运河古诗词三百首》。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大运河的另一面风貌。在长达两千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物质的水道,更是一条文化与情感的河流。这两位学者在新书中如何解读大运河呢?让我们一同探讨。
程章灿和赫兆丰两位学者认为大运河不仅是大地上实实在在的奇观,也是萦绕在诗词中的历史长河。他们将大运河划分为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以实体形式流淌在大地的运河,另一种则是流淌在诗词中的运河。这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体的大运河是连接各大水系、沟通不同文化区域的地理奇观;而诗词中的大运河则是历代诗人情感与历史的交汇点。
实体大运河与诗词大运河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具体的地理实体,后者则是文化的传承与体现。但两者又紧密相连,诗词中的大运河是对实体大运河的艺术再现和文化解读。两位学者将这种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两条相互交织的河流,共同承载着文明的历史与文化。
那么,《大运河古诗词三百首》的编纂初衷是什么呢?程章灿和赫兆丰表示,虽然大运河一直是历代名家巨匠吟咏的对象,但很少以物质形态固定下来,也缺乏系统的整理与研究。他们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形式,呈现这条文学的大运河,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他们在历代诗词中精选了三百首有关大运河的诗作,并配以注释和评析,为读者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运河世界。
谈及大运河对诗人的意义时,两位学者表示,诗人们既是大运河的观察者和感受者,也是其评说者和记录者。在他们眼中,大运河不仅是地理上的河流,更是时间的见证者、空间的艺术品以及情感的载体。大运河的历史、空间与意象,都是诗人抒发的对象。这些诗歌中的意象与诗人的行旅经验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大运河生活画面。
在大运河古诗词中,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情怀和文化精神。这些诗歌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记录了诗人们对的深情厚意。如南宋诗人楼钥在出使金朝时所作的《泗州道中》,反映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对中原故国的哀痛。这些诗歌不仅是对大运河的赞美,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文化的传承。
这本书中的三百篇诗作,就像文学献给大运河的珍珠。程章灿和赫兆丰试图将这些珍珠串成一条项链,呈献给读者和大运河。希望读者能够沿着这些古典斑斓的诗句,走进这条流淌着历史与文化的大运河。这不仅是对大运河的赞美,也是对文明的传承与弘扬。(光明日报记者刘彬整理采访实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