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3.0接口和2.0接口区别

3.0接口和2.0接口区别

ATX 2.3和ATX 2.52这些电源标准,可能有些小伙伴不太熟悉,其实也不奇怪,因为这些标准的更新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所以关注度相对较低。比如大版本的ATX 2.0是在遥远的2003年发布的,而最新的小版本ATX 2.52则是在几年前的2019年发布的。面对当前的供电需求,这些旧标准显得有些过时。好在最近,我们终于迎来了更新、更强、更适合新平台的标准——ATX 3.0。

说到ATX标准,它是由谁制定和发布的呢?其实,无论是ATX主板标准还是ATX电源标准,都是由Intel制定和发布的。就像BTX主板一样,尽管Intel在电源标准方面有着自己的地位,但仍有一些未被广泛推广的标准,例如只提供12V输出的ATX12VO可能即将被淘汰。许多技术标准很可能会被纳入新的ATX 3.0标准中。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ATX 3.0在保留+5V等供电的基础上,做出了许多重要的改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应对未来显卡需求的所谓PCIe 5.0供电接口,官方名称为12VHPPWR。这个新的接口要求450W以上的电源必须标配,以应对显卡的高功耗需求。

一些之前看过相关推送的小伙伴可能会感到困惑,这个接口不是需要600W供电吗?450W的电源怎么提供呢?实际上,在ATX 3.0标准下,12VHPPWR的供电能力被分为多个版本,最低只需75W,最高可达600W。它通过边带信号向显卡报告供电能力,使显卡能够自动设定功耗极限。这个接口上还会明确标注供电能力,以避免之前有些电源在发布后才确认显卡供电功率的情况。

除了供电能力,ATX 3.0的另一个主要变化是效率的提升。这次标准对超低负荷下的效率有了明确要求,在10W或2%最大标称功率下,效率不得低于60%,推荐值不低于70%。这显然是为了优化CPU的效能核、GPU的低负载省电等设计。这样,高功率电源在支持游戏或高端工作负载时,日常上网办公时,都能更有效地利用电力,避免过多的电力浪费。

在稳定性方面,ATX 3.0的要求更加严格。电源的瞬时供电峰值在10%工作周期、100微秒时间内,要达到200%的标称功率。各电压的区间也被扩大,如最重要的12V供电可支持最高12.2V以及一定的电压波动等。

之前一直受到很多用户和厂商忽视的响应时间问题,在ATX 3.0中也得到了重视。为了支持配件的节能设计,电源需要更快地响应功率切换。ATX 3.0要求增加瞬间负载的电压转换速率,+12V电路的转换速度要达到之前的2~5倍;同时调整PowerOn加电信号速度,以加快系统响应和唤醒速度。

除了上述变化,ATX 3.0还强调了电源的响应时间,并要求电源标签必须包括T1、T3时序。Cybenetics认证也被正式承认,很可能会被加入电源的铭牌中。这对于DIY新手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这些电源参数。


3.0接口和2.0接口区别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