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完王绩的《野望》,不禁回想起古诗中的美景与情感。这首诗虽为初唐名篇,却展现出亲切诗风和超出六朝绮丽习气的特点,是成熟的五律,具有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我对尾联有些不同的看法,感觉其承接乏力,意境不够开阔,导致全诗韵味略显淡。这次重读,仍然是这个感觉。明人陆时雍在《唐诗镜》中对其赞不绝口,称之为“朴茂”,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虽然其朴实感确实存在,但未必足够繁茂。突然间我灵机一动,如果将这首诗拆成两首五绝,是否会增加诗味?
设想一下:
其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四句诗充满了“我”的情感,远望、徘徊、四顾、长歌,表现出一种不安的情绪,可谓浓挚。
其二: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里描绘了一幅深静之景,没有直接的抒情,通过景物描绘出空寞寂寥之感。
我调整了颔联和颈联的顺序,让牧人返家和猎马归来的场景先于秋景出现,这样可以更好地营造出风景中的寂寞感,不必再直白地抒情。这样的《野望》二首并置,一浓一淡,一动一静,有我无我,互相映发,其效果或许比原诗更好。
这种改动让我一整天都感到欣喜自得。如果王无功先生在天有灵,可能会感到惊讶。但我明白他大概率不会生气。他另一首五绝《秋夜喜遇王处士》的意境与我所改的《野望》其二相似。他可能会因此感到开心。
我改诗并不是什么创举,古代的选诗家常常在选诗的过程中进行改动,这是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常识。尊重历史和古人的本来面目是另一回事。改诗不是不能显示高明,但最好当面改,被改的诗人还能提出意见。否则,欺负逝者不能反驳,自说自话,自高自大,可能会让人胜之不武。因此我要向王无功表示忏悔。而关于选诗和改诗在我看来更是不可轻易尝试的。无论如何改动都应该尊重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本意。否则可能会诗歌的原始韵味和美感。因此我们在欣赏和解读诗歌时要保持敬畏之心并尊重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就像庄子讲的一个小故事中提到的那样有一位之帝浑沌被南海之帝儵与北海之帝忽为了答谢主人热情款待而决定为其凿开七窍最终导致了浑沌的死亡这种强人为之的改动只会诗歌的和谐美感只有真正理解和尊重诗歌才能欣赏到诗歌的真正魅力所在。因此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尊重历史尊重古人的创作成果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诗歌的魅力所在领略到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感谢吴东昆先生的精彩编辑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的精髓所在感谢作者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和思考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