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故宫是一座宏伟的宫殿建筑群,其中最核心的是南部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这些大殿曾是皇帝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游客参观故宫时,可以看到三大殿矗立在三层台基之上,给人威严而庄重的感觉。与明朝初建时的规模相比,现在的三大殿规模要小得多,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防火。
在明永乐十八年(1420)紫禁城初建完工时,三大殿的规模相当庞大,被称为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那时,三殿之间的间距只有约10米。据《大明实录》记载,奉天殿初建时的长度约为95米,宽度约为47.5米,建筑面积约为现有太和殿的两倍。在接下来的200多年里,由于三大殿过大的体积和过近的间距,多次在火灾中互相殃及。
例如,在明永乐十九年(1421)四月,奉天殿因雷击失火,很快蔓延到华盖殿和谨身殿,三殿均遭毁坏。之后,虽然三大殿被重建,但建筑规模和间距并未改变。
到了明嘉靖年间,三大殿再次因雷击失火。有注意到,除了建筑材料容易燃烧外,过密的殿间间距也是导致三殿同时毁坏的主要原因。于是,有人提议缩小三大殿的尺寸并增大间距。虽然这个建议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比如大学士严嵩,他担心改动地基难度大、费用高,且短时间内难以完成。但最终,皇帝批准了缩小三大殿尺寸的建议。
此后,三大殿经历了多次复建和改建。在明天启七年(1627)的复建工程中,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三大殿的规模和间距:建筑面积缩小为明朝初建时期的一半左右,宫殿高度也相应降低。缩小后的皇极殿与中极殿、中极殿与建极殿的间距增加至约30米,是初建时期的三倍。
此后,虽然三大殿又遭受了几次火灾,但由于其规模减小、间距增大,它们避免了同时被毁的命运。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建筑之间的间距对于防止火灾蔓延至关重要。间距过小会导致热辐射强度增大,飞火容易蔓延,从而增加另一建筑失火的可能性。故宫前朝三大殿作为木结构古建筑,其主体材料和装饰都是木材,因此防火尤为重要。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木质建筑的最小防火间距不得少于20米。三大殿的间距增大后,满足了这一要求,从而有效避免了火灾时的相互牵连。故宫古建筑的高度与宽度比例的协调性也使得三大殿在缩小尺寸的同时降低了高度,进一步减小了建筑整体的体量,有利于防火。
三大殿的结构形式采用木柱、木额枋通过榫卯连接形成的木结构框架。在建筑材料易燃的前提下,如果建筑体量大,框架内部空间开阔、通风良好,火焰温度高,会导致建筑材料快速燃烧,增加建筑失火的风险。缩小三大殿的规模和增大间距对于降低火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