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年首创的。一开始,他将63种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大小排列成表格,后来新增至118种元素。对于这么多新元素,如何以汉字命名呢?例如钴、钯、钠、镉等字又是谁创造出来的呢?人们又如何快速接纳并吸收这些现代科学知识呢?
普遍认识现代化学是在十九世纪后期,相较于西方晚了大约一两百年。当清朝的徐寿翻译《化学鉴原》时,化学已经成为一门较为完整的学科。如何将新的西方科学融入原有的汉文化,是选择新造汉字还是直接使用拉丁文或英文,这对当时的化学学术界而言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若采用拉丁文或英文,则我们现在所见的氧气将被称为“奥克西津”,导致读出整个周期表的时间至少需要现在四倍的时间。
徐寿确定了元素周期表中的许多汉字,但“确定”并不意味着全部重新造字。他最初选用的大部分汉字实际上是来自古代的金字旁、火字旁的生僻字,徐寿只是对这些字进行了“废物利用”。
随着元素数量的增多,已有的汉字很快不够用。徐寿巧妙地根据物理性质翻译了氢、氧、氮、氯(当时被翻译为轻、养、淡、绿)。对于众多的金属元素,他根据形声法则,用金字旁加上音译后的声符汉字组合,于是有了钙、镁等新字的出现。而近代化学家们在翻译化学著作时也有同样的巧思,他们将两个字的部分合并起来创造新字,发音也是由两个字相切而来。例如,“烃”代表碳氢,“羰”代表碳氧等。这些造词的方法展现了文字的魅力与创新精神。而随着科学的快速发展和化学家的不断探索创新,这些汉字的造词方式也逐渐完善,为我们解读元素周期表提供了便捷的工具。元素周期表中的汉字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它们背后蕴丰富的化学知识和文化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王室的名字与一些元素的名称存在相似之处。例如永和王朱慎镭的名字中的“镭”,这其实并不是巧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子孙制定了一套命名规则,子孙初生时根据这一规则取双名。后一个字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序。“锡”、“铁”、“铜”、“钾”等金属元素名称出现在明朝宗室的名字中就显得合乎逻辑了。这些所谓的“五行字”,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但在古代的文献中都可以找到其原始的意义和解释。例如,“锡”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银铅之间,“铁”被解释为黑金等。这些元素的名称背后的含义和解释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和探索。在阅读古书时,我们需要根据古义来理解这些名称的含义,而不是依据它们在现代元素周期表中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