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数学教学》杂志,近期深度探讨了关于数学高考的话题。此次对话嘉宾包括特级教师顾鸿达、康士凯,教授朱成杰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奠宙。四位专家针对一九三九年全国数学高考题及其分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顾鸿达在上海市数学名师培养基地主持工作中发现,六十年前的数学试卷与现今的教学内容存在显著的差异。他强调,尽管数学教学看似年复一年地教授同样的课程,但几十年后的回顾会发现,课程内容已经经历了许多变化。让学员了解这一点,是为了让他们明白数学教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不断进化的。教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张奠宙教授回忆自己的中学时代,提及当时的数学教学与今日的对比。他注意到,旧试卷中的一些题目已经不再是现代教学的主要内容,如高次方程和行列式等在现代教学中已经被简化或删除。同时他也提到,现代数学课程注重函数学习,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学习苏联后的格局变革,反映了历史的进步。对于如今再度受到关注的行列式等知识点,他认为这也是国际趋势之一。此外他还提到概率和向量等现代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与旧时的数学课程相比,现代数学课程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
康士凯教授则从题型和考试模式的角度进行了对比。他认为现行高考数学卷的题型已经丰富多样,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同时还有探究型、能力型问题,这与旧时的考试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异。然而他也指出,在追求知识点覆盖率和得分的当下,高考数学卷题目数量庞大且难度较高。对于这样的现状,他提出应该重新审视考试模式,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的题目来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他也呼吁减少简单重复操作的题目数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理解数学问题。
朱成杰教授则强调了数学教育的本质问题。他认为当前的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尽管题型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仍然是其教育不足的主要部分。他强调数学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一种探求真理、认识世界的思想方法一种现代公民的修养而不仅仅是一堆数字和公式堆砌而成的问题。为此需要加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并通过改变考试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给学生带来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欣赏数学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做题的机器。最后他提出应该重视和加强教师的数学专业能力培训以确保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能够落地生根并真正应用到具体学科中去。四位专家一致认为应该通过升学考试模式来推动数学教育的和发展并呼吁社会共同努力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