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时节,春意盎然,万物复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清明”不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重要一环,更承载了数千年的历史与民俗。这个时节与农事活动紧密相连,民间有着早清明、晚清明,前清明、后清明等不同的说法。根据气象专家的解读,今年的清明时节属于“后清明”。
在春耕春播的关键时刻,清明节气扮演了重要角色。正如唐代诗人章孝标所言:“牛犊乘春放,儿童候暖耕。”田间地头,春耕的繁忙景象已经展开。此时不仅适宜粮食作物的播种,也是瓜豆、棉花等作物的种植好时机。清明前后,人们纷纷行动起来,在田间进行耕种、施肥、除草等农事活动。
关于前清明和后清明之分,其实与春耕春播息息相关。民间流传的许多农谚都与清明耕种有关,比如“二月清明暖烘烘,三月清明冻死牛”。气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王纯枝表示,“前清明”和“后清明”的划分与春耕播种紧密相连。今年的“后清明”与清明节气出现在农历二月或三月有关。在气象上,二月时的南北冷暖空气交汇频繁,气温不稳定,更容易出现倒春寒天气。但若是到了农历三月清明节时,则必须抓紧时间进行春耕春播。因此清明前后成为春耕春播的重要时期。
除了前后之分外,清明还有早晚之说。根据清明交节的时间点来判断,如果交节时间在上午,那么清明节后的天气将特别暖和;若是下午或晚上交节,则可能还要冷一段时间。今年清明节是在晚上交节,因此可能会迎来一段较冷的天气,需警惕倒春寒现象。那么何为倒春寒呢?主要是指春季出现的后期冷天气现象,对农作物发育造成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作物死亡。目前江西等地已经出现了这一天气现象。气象部门建议农业种植者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并采取相应措施防范。
在农业生产方面,气象部门预计今年清明节期间北方冬麦区气温偏高、降水稀少,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而江南中西部、华南等地会有降水过程,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水分保障。但同时也需注意局地强降水可能导致的短时渍涝灾害。建议农业种植者及时播种春播作物或移栽早稻,并加强秧苗的水肥管理,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