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后文章如下:
查慎行与案主洪昇一样,被革除国子监生籍,这对一直热衷于功名的查慎行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放弃仕途的打算,而是选择了改名慎行、悔余,重新出发,并将“慎行”作为自己的准则,以此来约束自己。
查慎行的诗集中有一卷名为“人海集”,他还曾著《人海记》,化用苏轼的“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句意。他在“人海”中也能隐藏自己,因此他没有选择隐居,而是选择投身于人海之中。从此,“慎”和“悔”成为他最重要的人生哲学,他严格约束身心,同时也对未来抱持某种希望。
康熙三十二年(1693),查慎行进入都城,参加顺天乡试,四十四岁时中举。在《洞庭秋望图为同年姜西溟题》中,他感慨道:“良前同进俱少年,感叹无端从此始”,岁月的流逝和功名的无望给他带来了无尽的愁苦。几次下第让他倍感失望痛苦,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对他关爱有加的族兄查嗣韩的逝世,以及亲人的离世,无疑是雪上加霜。查慎行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后,如丧妻丧兄、落榜、嫁女、被窃等,大病一场。
直到康熙四十一年(1702),命运开始转变。查慎行被特诏入都,这一时期的他经历了多次的荣耀。首先是免除教习,负责教习的揆叙是明珠,曾受查慎行恩业,因此面见圣上请求免除查慎行的教习职责,康熙帝应允。随后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他奉旨特授编修。并且因为他在庶吉士期间的表现得到康熙帝的特别优待。他还三次扈驾古北口避暑山庄,并在直庐得到康熙帝的各种赏赐,如眼镜、砚台、雨衣等生活用品,以及食物、观烟火、匾额、白金等。
查慎行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康熙五十年(1711),他因病请假离京。离圣上远后,之前的宠爱自然也消减很多。后在赴翰林院供职时,感觉自己的地位已大不如前,因此在诗中感叹“琐闼乍辞疑削籍”。雍正四年(1726),其弟查嗣庭陷入困境,查慎行因“家长失教”受牵连被逮入京。但雍正帝看到他的诗集后认为他忠诚,于是他被恩放归田。然而不幸的是,回家后不久他就患病离世。
赵执信与洪昇的关系经历了从初识的俯视到后来的平等交往的过程。他们在北京相识时,赵执信因官运亨通而地位显赫,而洪昇则默默无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彼此作品的了解加深,赵执信逐渐认识到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