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春年,指的是在一年之现了两个“立春”的节气,而不是指有两个春天。春天是一个季节,按照正常的年份,每年只有一个春天,但是节气中可能会有两个立春。
对于一年中有24个节气这一事实,有些朋友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有的年份会出现两个立春呢?其实,这是因为存在闰月的原因。在农历中,由于月亮的朔望周期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不同,导致一年之中的天数存在差异。为了使农历季节与气候相对应,弥补农历和阳历之间的时间差,古人设置了闰月。当某年出现闰月时,农历的天数就会增多,这样就有可能在年初和年末都出现立春的情况,于是形成了双春年。
例如,过去2023年就是一个典型的双春年,其中有两个立春日分别是在正月十四和腊月二十五。而即将到来的2025年也将呈现双春年的景象。在农历的算法中,2025年会有闰六月,因此全年共有384天。两个立春日分别是在正月初六和腊月十七。
为什么人们会喜欢双春年呢?在的传统文化中,立春被视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和万物的复苏。春天寓意着生机、活力和新的开始。双春年就被视为双重春天、双重生机。民间普遍认为双春年是结婚、生育或创业的好时机。尤其是当双春年再加上闰月的因素,更是被农谚视为结婚的大好时机,例如“双春兼闰月,结婚好时年”。
相反,与双春年相对应的是无春年,也就是一年中没有立春节气的年份。在民间,无春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有句俗语说“一年没有春,寡妇遍地分”,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在一些地区,人们甚至认为在无春年结婚的夫妻,婚姻关系可能不牢固,容易破裂。有些人会选择在双春年或者正常的年份结婚,以避忌无春年的不吉利之意。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无春年和双春年并没有特别的寓意。它们仅仅是后人为了弥补农历与阳历之间的时间差而设置出来的闰月,导致无春年和双春年的说法。它们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好与不好。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看,双春年也被认为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农谚中常说,“双春年,好种田;庄稼茂盛,五谷丰登。”也就是说,一年现两个立春,可能会延长农耕的周期,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更长的时间,从而有望增产。
今年(2025年)就是双春年,第一个立春节气将在2月3日到来。对于双春年的民间说法,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那么,你对此有何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