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蟾宫玉兔与汉代瓦当的故事
近期北京天文馆发布消息,五月的天空将上演一系列精彩的天象景观,包括半影月食、金星伴月等。对于我们这些天文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视觉盛宴。那么,关于这些天文现象,你知道背后的故事吗?在陕西的文物中,又隐藏着哪些关于天文的历史秘密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吧。
先说说这五月的重头戏——半影月食。它俗称的“天狗食月”,引起了广泛关注。早在东汉时期,张衡就在《灵宪》中对月食作出了最早的科学解释。他打破了之前“月照天下,食于蟾蜍”的神话说法,采用自然的阴阳理论来解释月食现象。这也是对月食成因的最早科学解读。
说到月食,不得不提古代关于食月怪兽的传说。除了大家熟知的天狗,古代更多说法是“蟾蜍吞月”。在陕西出土的文物中,蟾蜍与月亮的关系十分密切。比如出土于汉长安城汉武帝延寿宫遗址的汉代瓦当“玉兔蟾蜍”,就展现了玉兔、蟾蜍和桂树的形象,与传说中的月宫盛况相契合。
商代殷墟文物中也有关于月食的记录。最早的甲骨文记录了“癸未夕月食”。之后,更多文献中也开始出现月食的痕迹。《礼记》和《周礼》中都有关于驱赶月食怪兽的记载,这里的怪物就是蟾蜍。《史记》和《淮南子》中也有关于蟾蜍与月亮的描述。可见,蟾蜍在古代文化中是月亮的象征。
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已经清楚了月食的原理,“天狗食月”、“吞月”也成为了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现在,北京天文馆发布消息,五月将有多场重要的天文景观,如宝瓶座流星雨、金星合M35星团、金星伴月、水星西大距等。这些美景全国范围内均可见。对于喜欢天文的朋友来说,记得提前做好准备,欣赏这些精彩的天象。
而在陕西的汉墓中,还出土了象征月轮的蟾蜍图像。比如在旬邑百子村汉墓出土的东汉蟾蜍月食图,就展示了蟾蜍在月中的形象。这样的图像在汉代文物中十分常见,表明了蟾蜍与月亮的密切关系。实际上,自新石器时代以来,蟾蜍与鸟分别代表月亮和太阳,也代表阴阳相辅相成、相互转化。这样的宇宙观和阴阳观念始终蕴含在早期文化中。
随着五月的天象景观的来临,我们也希望大家对历史和文物有更多的了解。毕竟,这些珍贵的文物记录了我们祖先对天空的探索和想象。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精彩的天象,也一起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