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调是汉字语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际中文课堂教学来说,教授学生感受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声调,是帮助他们领略声律之美的关键。
在中文课堂上,老师会进行普通话“四声”的示范,通过黑板上的线条标记或手势引导学生理解。线条标记法可清晰展现声调的相对音高变化,而手势法则能生动模拟声调行进的方向,如“一声平如水平,二声上扬似升旗,三声微拐角,四声直降显落势”。显然,手势法更为生动直观,能够展现声调的动态美。
对于非母语的中文学习者来说,想要准确读出古诗词的声调,除了掌握单个字的声调外,还可以借鉴诗词吟唱的方法。诗词吟唱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通过延长平声、缩短仄声,以及停顿与连续的变化,营造出独特的韵律美。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感受节奏的重要性。延长声调是一种对声调调性的夸张表现,同时不能忽视诗词的节奏美。例如,在教授朱熹的《春日》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节奏,以顺利读出诗句。解释为什么某些字虽然声调相同,却需要读得短促,让学生在了解古入声字的感受到汉语声律的韵律感。
接下来,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声音的高低变化来展现诗词的美感。平声字读得低沉悠长,而仄声字则读得高昂响亮。例如,在教授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老师可以示范性地读出诗中平仄声的差异,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音乐性,并引导他们跟着吟唱。
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进一步介绍词作的特点,其长短句的设置使得声调有更多组合方式,音乐性更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规律,尝试跟随声调进行吟唱。随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吟唱的声调音乐风格是否与诗词传递的感情相契合?当学生通过吟唱感受到诗词的声音美,将会激发他们对中文及文化的兴趣。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吟唱声调注重个体感受,并非表演。作为中文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应体会到声调的吟唱与作品本身的联系。建议学生在熟悉声调后,利用吟唱的方式多接触古诗词,与诗词进行“声音”的交流,感受它们不同的风貌和情感特征。
在国际中文教学的诗词课堂中,运用吟唱的方式教授声调,不仅能让学生体会从字正到腔圆的变化过程,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中文尤其是诗词的声律美,进一步激发学习中文的兴趣。作者为安徽师范大学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