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以清新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田园生活画面。在这首词的启示下,让我们跟随一个孩子改编的散文,一起感受这份生活的美好。
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有一条蜿蜒的小溪缓缓流过,溪水清澈见底,仿佛一面镜子。溪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随着微风轻轻摇曳,仿佛在跳着一支欢快的舞蹈。在这美好的环境中,坐落着一座低矮的茅屋,不知是哪家的白发老夫妇在此享受着他们的晚年生活,用吴侬软语相互逗趣,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他们的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辛勤锄草,期望秋天能有个好收成;二儿子则在屋前认真编织鸡笼,为确保小鸡们免受风雨的侵袭。而最令人喜爱的是他们家的小儿子,他顽皮地在溪头剥着莲蓬,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在这篇散文中,孩子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将一幅幸福快乐的农村田园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
回想起孩子的写作历程,我曾经十分担忧。他的作文常常是流水账般空洞无物,读起来冗长啰嗦。为了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我费尽心思,尝试了各种方法。
在引导式方法中,我会引导孩子明确写作内容,让他们知道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来使文章更加生动。例如写植物时,采用拟人的手法可以让植物更加鲜活;写人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心理和动作的描写。通过这种方式,孩子逐渐学会了如何拓展自己的思维,使文章更加有趣。
当孩子完成作文后,我会先肯定孩子的想法和成果,这是对孩子最基本的尊重。我会夸奖孩子的闪光点,如比喻句、人物外貌描写等,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我会指出孩子作文中的不足之处,让孩子学会如何改进和补充。
通过实践这些方法,孩子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在,他会用更丰富的词汇和更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事物,文章也更有条理和吸引力。
曾经有朋友说她的孩子在写作文时总是表达不清,我告诉她要尝试用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今天她和我说,自从用了正确的方法后,孩子的进步非常明显。
傍晚时分,我和孩子在楼下散步。孩子仰望天空,兴奋地描述着天空中的白云。他不再只是说白云像棉花糖,而是能够用更生动的语言描述出白云的形态和变化。我不由得感叹,孩子的进步让我眼前一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