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渔歌子这首诗的意思和写作背景是什么

渔歌子这首诗的意思和写作背景是什么

苏轼的《定·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备受喜爱的宋词,流传至今,无数人欣赏并解读。在网络上,关于这首词的解读视频层出不穷,内容深入,讨论热烈。真正深入思考其背后含义的人并不多。其中,“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词,被许多人当作鼓励人们面对困难积极向前的座右铭。这句词中的蓑衣从何而来,为什么不用其他雨具进行替代呢?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从苏轼的创作背景中寻找。

在沙湖道中遇雨的三月七日,当时雨势如注,同行的人都因为没有雨具而感到狼狈不堪。然而苏轼却毫不在意,他并未穿戴蓑衣或其他雨具。“余独不觉”才有深意。如果他穿着蓑衣,那么“余独不觉”便失去了原有的意境。那么,苏轼没有穿蓑衣,又如何能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词句呢?这是因为这句词既有写实,也有写意。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开始下了,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清晰可闻,不用在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你尽管高声吟唱,悠然自得地行走;

“竹杖芒鞋轻胜马”,虽然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却感觉比骑马还要轻松自在;

在这之中,“谁怕?”表现出苏轼无畏风雨、不畏前行的态度,毫无心理压力。而“一蓑烟雨任平生”,则像是在描绘一种意境,即便身披蓑衣在风雨中行走,也能任平生。

对于“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蓑”,有人认为是写实,有人认为是写意。若说是写实,苏轼并未穿蓑衣,何来“一蓑烟雨”?若说是写意,为何偏用“蓑”字?在现实生活中,戴斗笠不穿蓑衣很常见,但只穿蓑衣不戴斗笠则较为少见。“一蓑烟雨”中必然包含斗笠。如果改为“一笠烟雨任平生”或“蓑笠烟雨任平生”,虽然更符合实际,但读起来可能不够流畅。至于“蓑”字是否只是为了符合平仄,这一点尚待探讨。

苏轼的另一首七言绝句也提到了“箬笠”和“蓑衣”:

当斜风细雨来临时,我无家可归,但看天空中有如戴上箬笠,又将江海收入蓑衣之中。在这首诗中,“箬笠”与“蓑衣”的搭配十分自然。在唐宋的古诗词中,“蓑”字也经常单独出现。如有的诗中写到:“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或“家在渡头冲湿去,碎声繁点逐蓑衣。”还有的诗写道:“缄情客上钓鱼矶,四面垂云一蓑雨。”这些都说明,“一蓑烟雨任平生”并不完全是写实,而是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诗情画意的美感。


渔歌子这首诗的意思和写作背景是什么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