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大约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我们迎来了清明节气。《淮南子·天文训》中描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位时,清明风便悄然而至。”这里的“清明”,寓意着气候温暖,草木萌发生长,杏桃等果树盛开,带来清新明朗的感觉。
与其他节气不同的是,清明在我国还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这一天,人们纷纷回乡祭祖扫墓,缅怀先人。据传说,先秦时期已有设立祭坛以祭祀祖先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在坟前祭拜。隋唐时期,寒食节上坟的习俗在民间广泛流传。由于寒食节是在清明前几天,人们常常将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节,于是两节合一,形成了如今清明扫墓的习俗。这一习俗的核心目的是让后人铭记先人、感恩先人,不忘先人的恩泽。
由国庆提到,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表达哀思的日子,同时也充满了欢乐与喜庆的气氛。在这一天,人们会参与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拔河、斗鸡、蹴鞠、扑蝶等一系列风俗活动。这些活动让人们亲近自然、感受春天的美好。古诗中的“踏青结伴过南塘,二月春风夹路香。蜂蝶追随衣袖舞,田野十里菜花黄”,生动描绘了清明节期间踏青春游的民俗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