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团队的负责人之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昆虫学家塞缪尔·法比安表示,大多数夜行性昆虫在没有受到人造光源干扰的情况下,会倾向于将背部朝向最亮的方向——天空。这种进化的习性有助于昆虫在夜间判断方向并保持水平飞行状态。当它们飞越人造光源时,由于误判人工光源为天空的一部分,它们会因此迷失方向。
塞缪尔·法比安进一步解释说:“当昆虫以倾斜的角度飞行时,会出现一种奇特的转向模式。这就像你骑自行车时,如果身体向一侧倾斜,就会不自觉地开始绕圈旋转。”虽然并非所有飞虫都会围绕人工光源飞行,有些飞虫会飞向光源上方,还有些会改变方向直接撞向地面。但不可否认的是,人造光源对昆虫的行为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项研究的相关报告已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研究人员指出,早在2020年9月就有报告指出人造光源对飞蛾的繁殖和幼虫发育产生了影响。他们认为随着全球昆虫数量的下降,光污染的影响愈发显著,因此了解人造光对昆虫的影响至关重要。此次的研究无疑为探索昆虫与人造光源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