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看山不是山打一个字

看山不是山打一个字

《题西林壁》一诗中,苏轼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庐山的千姿百态。初看庐山,其岭绵延起伏,如同巨龙蜿蜒;而侧面观察,又可见山峰耸立,宛如利剑直指苍穹。远近高低不同角度,展现的庐山面貌也各不相同。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源于苏轼的人生经历。在游历庐山之时,他刚从黄州贬谪生涯中解脱出来,对人生和朝堂之事已心生倦意。诗中描绘的视觉迷局,实则暗喻了苏轼从“身在局中”到“跳出局外”的认知蜕变。

庐山作为佛教名山,苏轼在此游历时与禅僧交流,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诗中的“真面目”与“身在此山中”的对比,与禅宗的境界升华相呼应,展现了禅宗对苏轼哲思的渗透。

苏轼的这首短诗,虽然仅有二十八字,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他通过变换视角,揭示了人类认知的相对性;并以“不识真面目”的困境,点破主观经验对本质认知的遮蔽。这种物我合一的哲思,既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也是对禅宗智慧的化用。

此诗被理学家引为“格物致知”的典范,其深刻的哲思更成为汉语成语“庐山真面目”的源头。苏轼通过精炼的语言,将认知困境融入自然景观的描绘中,实现了艺术与哲思的完美融合。

赏析:

诗人以横看与侧看的对比,勾勒出了庐山形态的多样性与矛盾性。这种视觉差异既源于山体的起伏变化,也反映了观察者位置的移动所带来的不同视角。诗人通过远近高低的描述,浓缩了空间维度的复杂性,暗示了人类认知的困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句升华为哲理之问。诗人以真面目比喻事物的本质,而身在此山中则象征着人类认知的局限。当观察者受限于自身立场或环境时,便难以窥见事物的全貌,如同身在庐山之中难以识得其真面目。这种困境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提醒我们要警惕自身认知的局限性。

整体而言,苏轼以庐山为喻,将抽象的认知规律具象化。诗中的视角变换暗合人类认知的多元性,而身在此山中的困境则直指主观经验的局限性。诗人通过山岭与山峰的形态对比,以及从形态各异到不识真面目的隐喻递进,构建了一个认知迷宫,最终指向对真面目的追寻。这首诗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世界时,需要超越自身局限,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问题,才能突破认知的迷雾,抵达真理的彼岸。


看山不是山打一个字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