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台,随着戏曲的发展而诞生并不断演变的一种建筑形式。在我国,现存的一万余座古戏台,其历史跨度从宋金时期至清末民初。温州,素有“南戏故里”之称,因此这里遗留有大量古戏台建筑,其上的彩绘更是成为传统戏曲发展的有力见证。
经过岁月的洗礼,一些温州古戏台上的彩绘因自然风化等因素,画面已经模糊不清。而现存较为完整且精彩的古戏台彩绘,大多为清末民初的民间画工所绘。这些彩绘以其独特的画面形态、生动的人物造型和绚丽的装饰色彩,展现了我国古戏台彩绘艺术的独特魅力。
温州古戏台彩绘的画面形态独特且别致,这得益于其复杂的建筑结构。例如,在温州苍南县碗窑村上窑三官庙戏台上,藻井、梁枋、垂柱等构件上的彩绘都遵循“循形构景”的原则。藻井内斗拱的层层收拢,呈现出美妙的韵律,垫板上连续绘制了《白蛇传》中的多个场景,使观者能够轻松理解戏曲内容,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组合和节奏感。
至于人物造型方面,明清时期的戏画对古戏台彩绘的艺术风貌产生了深远影响。温州古戏台上的彩绘人物,通过戏剧化的身段仪态和夸张的神态表情,将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浓缩于瞬间。画工在刻画人物时,强调姿态的优美和笔墨线条的苍劲简洁。如永嘉县北溪村杨氏宗祠戏台上的“三顾茅庐”主题彩绘中,人物的身姿和仪态都展现出独特的性格特征。
在装饰色彩方面,工匠们在为古戏台施以彩绘时,以传统五色为基础构建视觉秩序。在温州古戏台的藻井彩绘中,大量使用了红色,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黑色作为红色的配色,达到了平衡的目的,红色和黑色的巧妙搭配营造出庄重、富丽的格调。
除了这些,温州古戏台彩绘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除了戏曲题材,还囊括了“耕织”“渔樵”“对弈”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主题,生动展现了百姓日常的劳作和景。这些世俗场景的描绘同样借鉴了戏画的造型与风格,强调以戏剧化的视觉语言构建雅俗共赏的艺术图景。
温州古戏台彩绘艺术是古代匠人高超技艺和历史文化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古戏台彩绘艺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现在的使命是挖掘其背后的多元价值,保护好这些文化瑰宝,使它们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