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众多的诗歌类型中,悼亡诗或许最能显现出诗人的内心深处,同时也是一种让人不忍卒读的情感表达。它如同泣诉般的每一个字句,都让人感受到心灵的震颤。
谈及悼亡诗,我们会联想到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贺铸的“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但今天我们要深入品读的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及其并不广为人知,却同样深情绵邈的诗歌——《暮秋独游曲江》。
曲荷叶,在春生之际似乎带着诗人的春恨而生,至秋枯时又似乎承载了诗人的秋恨。这种情感寄托,使得无情感的荷叶仿佛具有了人的情感。在妻子王氏离世后,李商隐在暮秋时节独自游览曲江,心中充满凄恻之情。
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是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千金。两人相遇时,李商隐虽已参加多次科举考试并成功,但依旧无名。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她为他烹制美食,为他补衣缝衫,甘愿放弃千金的身份,只愿做他一个人的妻子。
他为她写下《东南》诗,想象每日如朝阳般出现在她的妆楼前,看她梳妆、画眉,倚楼凝望。甜蜜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就像人生中的快乐只如烟花一瞬,痛苦却如流水般绵延不绝。
从李商隐的诗中考证,大约在大中三年春,王氏已患病,而那时的李商隐仕途不顺,落魄返京。重聚的夫妻二人,想必是无语凝噎。大中五年春,他们在京度过了最后几个月的光阴,至秋日,王氏离世。
我们再回看这首诗的前两句“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更能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沉痛与遗憾。诗人以荷叶的一“生”一“枯”,寄托了自己人生境遇的转折。荷叶生时,妻子尚在人世;荷叶枯时,却已是天人永隔。
最后的两句“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更是无限凄婉,仿佛诗人内心的独白。只要身在人世,他们的情意便天长地久。面对江水的流淌,心中的惆怅只能化作无声的叹息。
古诗中常言,一切景物都是情感的表达,情到深处,无情物也能化作有情之物,表达无尽的惆怅心事。这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三味诗屋”。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若存在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