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庙,也被称为武成王庙,起初被命名为太公庙或太公尚父庙。它是为了纪念周朝开国军师吕尚(也即姜子牙)并表彰历代名将而设立的。这一的设立始于唐朝玄宗开元年间,并在之后的各朝代中有所发展,直到明朝洪武年间停止。
关于代县武庙,它在唐朝时期得以建立并发展。在唐肃宗上元元年,吕尚被尊为武成王,太公庙也更名为武成王庙,简称武庙。它以吕尚为主神,张良为副祀,并且包含张良在内的历代十名名将(被称为十哲)也被供奉在此。到了唐德宗时期,颜真卿的建议下,又增加了六十四名将为从祀。宋真宗时,姜太公被追封为“昭烈武成王”,并且又有七十二名将作为从祀。但到了元朝,从祀的名将数量大幅减少。
到了满清时期和民国时期,武庙的称谓和供奉对象有所变化。满清时期,人们开始称关公庙为武庙,而在民国时期,关羽和岳飞合祀的关岳庙也被称为武庙。至于资中县的武庙,其供奉的名将版本有多种,其中较为正统的有唐德宗时期的六十四将从祀和宋真宗时期的七十二将从祀。接下来我们会按照唐德宗时期的版本逐一介绍这些名将的传奇故事。在唐德宗时期的武庙中,主祀是吕尚(姜子牙),配享是张良。十哲则包括白起、韩信、诸葛亮等。除此之外,还有六十四位名将作为从祀。这些名将包括范蠡、孙膑、廉颇等历史上的杰出军事人物。这些名将们的传奇故事值得我们一一探寻和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