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怎么读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怎么读

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对联文化,便是其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在古代,对联亦被称为对对子。最早的对联起源于“桃符”,它被刻在桃木之上,具有辟邪镇宅的神奇功效。后来,对联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既通俗易懂,又高雅实用,既富有艺术性,又充满包容性。

对联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涌现出众多的对联高手和经典之作。许多对联背后都隐藏着动人的故事。今天,我要讲述的故事中有一则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

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的时期,有一位土财主依仗,多端,令百姓敢怒不敢言。某日,这位土财主迎来自己的六十大寿。在庆祝寿辰的场合,自然少不了对联的点缀。这位地主的子孙们却懒散无能,不懂对联之美。地主自己无法写出一副好看的对联,于是请来了一位即将赴考的秀才,希望他能为自己的寿辰题写对联。

这位秀才为了筹集赶考的路费,接受了邀请。他对土财主的恶行十分不满,希望能借此机会为百姓出一口恶气。于是,他提出了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

这副对联的形式是数字联,看似简单。然而其中隐藏着深意。上联缺少“八”,谐音为“忘八”,即“”。

下联:“孝悌忠信礼义廉”。

土财主没有察觉这对联的暗讽之意,觉得上联简单无奇,下联则是赞美之词,便欣然接受。在寿宴当天,这副对联被挂在了门口。

一些眼尖的人看出了这副对联的深意,纷纷嘲讽土财主为“无耻”。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十里八乡,人们都来到土财主门前,大声嘲笑他。土财主在得知对联的真正含义后,愤怒不已,心中郁结。

那位撰写对联的秀才在得到报酬后,连夜启程赶考。据说,他后来考取了功名。而那位土财主,因为对联的羞辱,心中愤懑难平,不久便郁郁而终。这个故事中蕴含的智慧与妙趣横生的对联文化令人叹为观止。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怎么读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