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春芳,这位出生于甘肃临潭的兰州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自从入职兰州大学以来,便致力于西北地区汉语方言与少数语言的接触研究。今天,让我们跟随她的脚步,深入了解她的研究之路和对语言保护的贡献。
敏春芳教授不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她曾深入西北地区的各个角落,对当地的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田野调查。在与东乡族的交流过程中,她了解到方言就像是连接历史和现实的“活化石”,每一条语音、每一个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记忆。为了更好地记录和保存这些珍贵的语言资料,敏春芳教授带领团队创建了一个西北地区濒危语言动态语料库,其中包括28万条语音数据和1900小时的影像记录。
在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敏春芳教授和她的团队面临了诸多挑战。他们曾住在没有水电的窑洞里,白天在牧民帐篷里采集发音样本,夜晚则围炉整理数据。这样的经历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常态。正是这种不畏艰辛的精神和对语言研究的执着追求,让他们能够克服自然挑战,成功收集到大量的珍贵音频和田野手册。
除了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敏春芳教授还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她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研究方法,利用汉语方言处理系统对语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这一系统可以识别单字音声调、连读变调等,并据此绘制语图,就像为语音语调画了一幅“心电图”。他们还运用语料库分析、计算语言学、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分析的精准度。
除了技术手段的运用,敏春芳教授还总结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方法。她强调,研究语言接触不能仅局限于语言本身,还需要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社会学、分子人类学等学科融会贯通。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他们成功地梳理出某些地域方言使用者的历史迁移情况,为反映地理变迁、文化交融提供了重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