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层次和境界。
仅仅使用双手工作的是普通工人。
而使用双手和头脑结合工作的是工匠。
当双手、头脑和心灵融为一体时,便诞生了艺术家。
——阿西尼的圣弗朗西斯所揭示的真理。
在唐朝,诗歌是文学的核心,影响深远至今。唐诗,尤其是《唐诗三百首》中的诗篇,流传广泛,情感丰富,历代传颂不绝。这本书汇集了杜甫、李白、王维等77位诗人的佳作,包括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这些诗歌中,不仅有荡气回肠的情诗,还有淡泊抒怀的佳句。
人间充满爱,自然中的草木也有情感。唐诗善于利用植物作为比喻,抒感。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用梨花形容杨贵妃的美貌,借助梨花带雨来描绘她的凄楚处境,令人感叹世事无常。这是人文世界与自然界、人与植物之间的美妙结合。为了更深入地探索这一领域,《唐诗植物染》项目对涉及植物的诗作进行了整理分析。
在进行这项研究时,我们新增了三首诗:李白的《行路难·其二》、《行路难·其三》和白居易的《后宫词》。总共参考了316首诗,其中含有植物的诗有128首,约占全书内容的41%。这些植物来自47科,70余种。其中,松类和柳树是最常被提及的植物。
表1展示了《唐诗三百首》中提及的前六种植物。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植物如石榴和葡萄是汉朝后才引入的,其余的大部分是南方热带及带植物,反映了唐朝版图向南扩充的事实。
传统染色技术中,植物染色具有重要地位。《唐六典》记载了染色大多使用草木,包括花叶、茎实、根皮等。重新赋予这些优良色彩文化意义,能让我们体会到古人惜物爱物、与自然和平相处的生活态度。
《唐诗植物染》的意义在于,通过认识唐诗中的植物种类、形态和意义,深入感悟诗人的内心世界,激发出创意灵感。将这些植物通过染色技艺制作成实用文创作品,是品读唐诗的另一种趣味。
我们的理念是:带着敬畏之心,借鉴先贤的智慧,利用自然万物,传承人文故事,享受技艺之美。我们愿意从零开始,与大家一同分享造物的过程,做一个快乐的分享者。让心灵从心中绽放,生生不息!
我们的使命是助力乡村振兴,帮助人们用创意实现人生价值,创造高品质生活。通过《唐诗植物染》等项目,我们希望能够传递古代文化的精髓,同时结合现代创意和技艺,让传统文化在现活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