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历是古代的一种历法书籍,基于农历并包含二十四节气、吉凶宜忌和生肖运势等内容。相传这是由黄帝创制的,因此被称为“黄历”。因为它包含指导农民耕种的时机,所以又被称为“农民历”。在民间,它通常被称为“通书”,但由于“书”和“输”同音,为避免不吉利的联想,又称为“通胜”。
在古代,黄历是由钦天监负责计算并颁布的,是皇帝遵循的行为规范书籍。除了天文气象和时令季节,黄历还包含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的一些禁忌。因为黄历原本是皇帝家族使用的,所以也称作“皇历”。在后,随着帝制的结束,黄历的称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黄历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轩辕皇帝时期,一直使用到清朝,即1911年12月31日对应的黄历日期。自民国建立后,即1912年1月1日起,黄历被废止,开始采用西洋历法。可以说黄历是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书籍之一,也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时间记录工具,更是体现了人对于天文、气象、农业、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入了解和探索。它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吉凶、宜忌、运势等超自然力量的和追求。黄历又被称为通胜、老黄历、皇历等。虽然现代已经采用西洋历法,但黄历的文化价值仍然被保留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