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史书中,我们经常看到古人的名字除了本名之外,还有字,这常常让我们感到好奇。实际上,古代人有“名”有“字”,其中“名”又叫“本名”,据说是在婴儿出生后不久,由父辈所取;而“字”则是在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它是除本名外另取的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
名和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有的是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是意义上的相辅相成,还有的是意义上的相反。我们现在以三国时期的人物为例,来解读这种名与字的关联。
有些人的名与字是取自古代典籍,如曹操字孟德,“德”与“操”出自《荀子》中的一句“夫是之谓德操”。周瑜字公瑾,其名和字都与美玉有关。
接下来看名与字意义相近的。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都有光线充足的意思;张飞字益德,益和飞都有上升、散发的意味。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简雍字宪和、马超字孟起等等。
再来看名与字意义相辅相成的。孙坚字文台,台是底座、根基,有根基才能坚固;孙策字伯符,策和符都有记的成份,有兵符方能策兵。权为变通的理念,谋为计策,多变而能谋,二者相辅相成。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有些人的名和字意义相反。如乐进字文谦,进有进取之意,而谦有知足之意。邓艾字士载,艾是停止,而载则是行动,一动一静。类似这样的例子也有许多。
古代人在取字时还会加上一些表示排序的字,如伯、孟、仲、叔、季等。在字前面加子字、公、文、士等字非常普遍,这是对男子的尊称。在字前面加文是为了希望其能谦逊、有文才等。
古代人的名和字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人的价值观和生活哲学。通过对名与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