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续分享读书笔记,关于余世存的《时间之书》中的二十四节气解读——寒露。
寒露,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每年阳历的10月8日左右,标志着北半球气进一步降低,地面露水更冷,几乎快要凝结成霜。古代先人将这个时节称为寒露,意味着秋天的深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描述:“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说明寒露之名的由来。在春秋季节,由于地理差异,寒露时节的景象各地不尽相同。北方已经沉浸在深秋的景色中,白云红叶,晨间偶尔可见霜;而南方则秋意渐浓,海南和西南地区仍被连绵的秋雨环绕,江南一带则偶尔会有阴雨天。
寒露的物候特征有三:一候鸿雁来宾,大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队列大举南迁;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深秋天寒,雀鸟难寻,海边却出现许多蛤蜊,壳上的条纹与雀鸟相似;三候菊有,此时菊花盛开,与梅、兰、竹并称为“四君子”,被用来形容人们的高尚品格。古代诗人对菊花也有诸多赞美,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后来,人在死者的场合常用白色的菊花表达哀婉之情。
寒露时节的气候适中,既不过热也不过冷,是户外运动的好时机。人们可以选择晨跑、散步、打篮球等运动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随着天气逐渐变冷,除了增加衣物外,还需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以保证身体所需的热量,同时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抵抗力。
关于寒露的诗词也颇有韵味。例如王安石的《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中描述:“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寒露时节也是观赏红叶的好时机,虽然北方有时需等到下霜时树叶才会变红。比如今年的国庆期间,吉林的红叶谷并未呈现红叶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