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中的《古诗十九首》(之十)为例,其注释存在误解。课文中,“盈盈”被解释为“清澈的样子”,这种解释显得牵强。
实际上,“盈盈”在“盈盈一水间”中有两种常见的解释:一是形容织女之貌,二是形容河水的样子。在此诗中,更适合前者。
参考《六臣注文选》,其中刘良的解释是,“盈盈一水间,盈盈,端丽貌……喻端丽之女在一水之间。”许多古人的诗句,如崔颢、元稹、戴良、唐庚的诗,都曾用“盈盈”来形容人或物的美好姿态。《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应是形容织女的容貌或仪态。
同样地,“脉脉:相视无言的样子”这一解释也不准确。这里的“脉脉”应该解释为“相视的样子”或“凝视的样子”。在深情的凝望中,也可以是“有语”的。
教材编写者作为语文工作者,责任重大,需要严谨的态度,如履薄冰,不可模棱两可,敷衍塞责。有的教材编写者不能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使得教材呆滞刻板。
这些编写者在注释文言词语时存在过渡不自然的问题。例如,某些文言词语在七年级教材中未予解释,却在年级时才予以解释;有些词语该需要解释时却未给出解释。更令人担忧的是,有的编写者过于所谓的“名家注本”。
“名家”并不等同于权威。对于文言词语的解释,应当结合具体语境,谨慎考证,避免误导学生。毕竟,教育是关乎未来的事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为下一代传递准确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