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古代的元宵节是怎么过的

古代的元宵节是怎么过的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十五在古代被称为元宵节,是因为“正月”即是元月,古人称夜晚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这一天被命名为元宵节。

元宵节是紧随春节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节日,那么在古代,人们是如何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呢?

在古代,元宵节的庆祝方式:

汉代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当时正月十五已经被定为元宵节。元宵赏灯的风俗则始于东汉明帝时期。为了弘扬佛法,汉明帝下令在宫中和“燃灯表佛”。从此,“燃灯”成为了每年正月十五的传统。

隋朝

元宵节在隋炀帝时期得到了大力推动。每年正月十五,隋朝都会举行盛大的晚会,招待来自各国的使节和来宾。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当时的场景是:“正月里,各国使者纷纷来访,一直留到十五日。在端门外门内,绵延八里,设立戏场。参加歌舞的人数达到数万,从黄昏到黎明,热闹非凡。”

唐代

唐代对元宵节的重视程度更高,放夜三天,举国欢庆。据韦述《两京新记》记载,那时的元宵夜景如诗如画:“正月十五的夜晚,灯火通明,人们纷纷外出赏灯。街道上车马众多,热闹非凡。花灯璀璨夺目,犹如花树盛开。唐代皇帝们庆祝元宵节的方式也十分奢华,如唐睿宗制作的灯轮高二十丈,用锦缎覆盖,金玉装饰,燃起了五万盏灯;唐玄宗的灯楼则高达百五十尺,垂挂着珠玉,微风拂过,发出悦耳的声音。”


古代的元宵节是怎么过的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