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春风裹柳絮,李家斑驳木门响起清脆声响。李大龙放下手中的《论语》,空气中弥漫着墨香。门外,响起了脚步声,随即,少年洪亮的声音询问:“门外何人到访?”
门檐下,吴员外微笑着捋着山羊胡,称赞道:“好一个文质彬彬的小公子!”走进院子时,他的金丝眼镜被槐树上跳跃的麻雀吸引。吴员外自言自语:“这小家雀比我家那小子精神多了。”听到此,少年礼貌地拱手:“这是家父的书房,小侄不敢随意参观。”
吴员外刚刚踏出李家门槛,自家的傻儿子正在玩蜻蜓串成的糖葫芦。吴员外嘱咐道:“明日若有客来,就说我去了上清云寺找老和尚下棋。若问及书房,仍答这是家父所用,小侄不敢观览。”
第二天清晨,李母带着布匹来访。突然门内传来声音:“此乃家父所用!”声音响亮,让李母一时踉跄。待看清是李母,傻小子又补上:“小侄未曾远迎,请伯父大人恕。”
李母笑道:“呢?”
傻小子答:“去上清云寺找老和尚下棋了,晚上还会与他同榻而眠。”
李母忍不住笑出声,拉住他的手说:“这老和尚倒真受欢迎!”傻小子突然指向李母怀中的布包:“这老家贼的玩意儿,也不用伯父您挂齿了。”
三天后,吴员外带着改良版的马屁诗拜访。李夫人刚展开布匹,傻小子便摇头晃脑地念起来:“此布非本地所产,乃苏州漂白之布……”
“好诗!”李夫人称赞。
接下来的诗句却让场面有些尴尬:“三丈六尺长之布……三尺六寸宽的布……咦,三尺六寸宽的屁!”最后一句让全场静默。
李夫人收起布匹,微笑道:“这布确实是苏州来的漂白布,长三丈六尺,宽三尺六寸,只是……”她布面,“这是我为孩子做的布料,却没想到也能成为诗歌的题材。”
吴员外看着儿子涨红的脸,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李大龙书房里的《孟子》,那些被鹦鹉学舌的诗句在春风中飘散,如同纷飞的柳絮。虽然尴尬,但也透露出一丝生活的乐趣和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