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处暑和大暑哪个离初伏近

处暑和大暑哪个离初伏近

今日处暑,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三暑”与“三伏”的话题。

“三伏”与“三暑”都是描述炎热天气的术语。“暑天来临,伏天也随之而至。”三暑”是气象学上的表达,对农事活动有着重要意义;而“三伏”则是基于阴阳理论的认知,对人们的日常养生有着指导作用。

一、关于三暑

在中医传统中,一年被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夏季被细分为孟夏、仲夏和季夏三个阶段。而古人习惯将立秋起至秋分前的这段时间称为“长夏”。“三暑”即小暑、大暑和处暑,依次为初暑、中暑、末暑。虽然暑热难耐,但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之处。小暑只是暑热夏季的开始,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大暑则是一年中最热、湿气最重的时节,需要注意防暑祛湿。在家乡,我们有大暑这一天喝暑羊的习俗。而处暑,标志着炎热的夏季逐渐走向尾声。虽然处暑天还热,但已如秋老虎般渐弱。

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将每个节气分成三候,详细解释了其背后的自然规律。处暑三候分别是: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这些生动的物象表达,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与魅力。

二、关于三伏

“三伏”同样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与“三暑”涉及的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息息相关。到了处暑,三伏已近尾声。“伏”,意味着阴气受阳气所迫藏匿地下,宜静不宜动。根据传统历书,“夏至三庚便数伏”,即从夏至日开始,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中伏为第四庚,立秋后的初庚则为末伏。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采用“干支纪日法”中的带“庚”字头的日子。在古代,民间有腊祭和伏祭的习俗,“伏祭”就在每年的夏至的第三个庚日以后举行。

随着处暑的到来,秋光渐显清新,秋意渐浓。正是我们畅游郊野的好时节。让我们一起去赏秋叶的绚烂,爬远山的壮丽,看日出的美景,不负秋光,享受这迷人的秋色!


处暑和大暑哪个离初伏近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