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葡萄成熟的季节,无籽葡萄总是深受市民喜爱。部分市民对于无籽葡萄是否安全有所疑虑,担心它们是通过添加激素实现的。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华东理工大学的王长艳教授为大家揭开无籽葡萄的神秘面纱,让我们不再对“激素”感到恐慌。
那么,如何实现葡萄的无籽化呢?无籽水果的培育主要有三种方法:
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无核的三倍体杂交品种,比如我们熟知的三倍体无籽西瓜。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法对有核品种进行无核化处理。这种方法通过抑制种子的生长,促进果实的发育来实现无籽化。在实际应用中,葡萄的无籽化技术主要使用这种方法,例如无籽阳光玫瑰葡萄、无籽巨峰葡萄等。
科学家也会寻找天然的植物激素突变个体。这些个体虽然产生了种子,但它们产生的植物激素足以使果实正常发育。
尽管有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可以实现葡萄无籽,但天然无核葡萄品种相对较少,培育周期也较长。科学家们主要关注如何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实现有核葡萄品种的无核化。在这个过程中,赤霉素成为了最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赤霉素:安全培育无籽葡萄的选择
对于有核葡萄,科学家会在其花期前后使用赤霉素等生长调节剂处理花序。这样可以阻碍胚的正常发育,导致授粉不良,从而形成无核果实。赤霉素作为天然植物激素,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日本科学家发现,并用于促进马铃薯、番茄等植物的生长和发芽。
谈到植物激素,很多人可能会与动物激素混淆,认为所有使用激素的食品都有害健康。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参与这些过程的激素在化学性质和识别机制上也有根本的不同。植物激素无法在动物体内发挥作用,同样,动物激素也无法被植物识别和起效。
在食用植物的果实时,内源性的植物激素也会随之进入我们的身体。例如,每100克新鲜脐橙就含有赤霉素和生长素。使用植物激素“改造”水果蔬菜,其实是科技为我们带来的便利。我们不必因为听到“激素”就变色,应该期待并欢迎无籽技术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