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目而视”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有时会被误用为表达羡慕或欣赏,但它的本意和传统语境中,更多是承载着敬畏、恐惧或不满的情绪。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愤恨或又怕又愤的样子。从“侧目”这个动作本身就可以看出,它不是一种平视或正视的态度,而是带有某种偏斜、不直视的意味,暗示着观察者内心的不平静或情绪的波动。
在古代,当人们面对权势显赫的人物或发生令人震惊的事情时,可能会“侧目而视”。这种“视”不仅仅是看见,更包含了复杂的心理活动:可能是对权威的敬畏,不敢直视其威严;可能是对不公或丑恶现象的愤恨,但又无力改变,只能用斜眼表示不满;也可能是对奇异事物的惊惧,不敢迎面直视。因此,“侧目而视”并非褒义词,它所传递的情感色彩是负面的,至少是中性的,绝少有赞美或欣赏的意味。理解这个成语的正确内涵,需要我们深入体会其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