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书法家李啸的楷书创作视频,笔法深邃,尽显古韵与厚重之感。当我们探讨书法艺术的审美时,不得不提及“古厚”与“轻薄”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笔法的不同审美取向。
在书法的世界里,“古厚”与“轻薄”恰如阴阳之道,相互对立而又相生相克。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来初步了解这两种风格的区别。观看李啸的书法作品,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那些充满古意的厚重线条和那些轻飘飘、缺乏分量的轻薄线条。
那么,何为“古厚”,又如何理解呢?
“古”,即古意,指的是书法中追求的古朴、高远的意境。在书体中,篆隶字体因其产生的时代较早,被视为古意的代表。特别是当篆书书写在碑额上时,更能彰显出那种高古的意境。更深层次上,“古”体现在笔法上,那种藏锋起笔、纯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的篆隶笔法,被称之为“篆籀”笔法,是体现古意的关键。
而“厚”,则是指线条的厚重感。这种厚重并不是指笔画,而是一种审美的质感。视觉上,厚的笔画可能看起来并不粗壮,但其力度和手感却是非常厚重的。例如,我们在拖地时,以拖把为笔,地面为纸,那种推着走的姿势就是最省力的,也是最能展现拖地效果的。同样的道理,在书法中,纯中锋行笔,发力感最强的动作就能展现出毛笔的万豪铺力之感。这种动作就像我们在拖地板时的发力感觉一样。而书写速度、纸张的选择也会影响线条的质感。
相反,“轻薄”的线条则给人一种缺乏力量的感觉。写字时迟疑轻滑、偏锋用笔较多都会造成这种轻薄之感。细而不失其力的线条是书法中的精彩之笔,但那种迟疑轻滑的细笔画则是轻薄之代表。
总结来说,“古厚”的用笔之感需要长期实践和细心体会。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真正理解其艺术魅力所在。能够辨认并亲自体会古厚用笔之妙,才是真正掌握了书法的精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像拖地一样去感受毛笔的发力,去体验那种充满力量的厚重感。而避免轻薄,则需要我们注重书写的手感,爽利迅速的运笔才能写出有力度的线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