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一成语广为人知,用来形容那些不知感恩或不懂好歹的人。虽然成语的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但是其背后的故事却引人入胜。接下来,让我来为大家揭晓这个成语背后的传说故事。
吕洞宾,的仙人,也是八仙之一。他出生于唐朝,被誉为纯阳子。他在民间被描绘成一个风度翩翩、乐善好施的神仙,特别是他成仙前多次下凡帮助百姓的故事,流传甚广。
至于为何会有“狗咬吕洞宾”这一说法,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
一、哮天犬的咬伤
传说,吕洞宾在奉命收服私自下凡为祸人间的哮天犬时,因一时心软,放哮天犬出法宝“布画”。不料,哮天犬却反咬他一口。吕洞宾的善举反被误解和辜负,于是有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说法。
二、救助之狗反噬
吕洞宾曾化身凡人,帮助受伤的小狗治愈伤口。当小狗恢复后,却突然扑向吕洞宾,咬了他一口。吕洞宾对此深感不解和失望,感叹好心没好报。
三、化作乞丐遭狗吠
某日,吕洞宾化作乞丐有缘人。他来到一家人家中讨食,虽被主人误解并放狗来咬他,却仍然心怀慈悲。这个故事也流传着“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说法。
四、苟杳与吕洞宾的误会
吕洞宾与苟杳结为兄弟,但一次误会使得苟杳被误传为“狗咬”。原来吕洞宾误以为苟杳贪恋美色而忘了读书,实则是一场误会。多年后吕家失火时求助于苟杳被拒。之后苟杳通过各种方式弥补和说明真相,使两家和好如初。“苟杳”因谐音“狗咬”,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这一成语。
这些传说故事都体现了吕洞宾的善良和慈悲之心遭到误解或被辜负的情境。“狗咬吕洞宾”不仅仅是一句成语更重要的是一句对人们善意行为的讽刺与警示提醒我们要珍惜他人的善意并懂得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