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大暑节气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大暑节气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正值酷热难耐的三伏天中的中伏前后。大暑的热气无处不在,是名副其实的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吴澄所编元代文献详细解释了大暑的炎热:“暑热到了极致的阶段便是大暑,暑字中,分为大小之别,月初为小暑,月中则为大暑,而今日正是极度炎热的时候。”正所谓俗语所言:“小暑虽至却不至于太热,直到大暑在三伏天中,人们才会真正感受到热得无处躲藏。”民间谚语如“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和“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都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暑的炎热程度。

南宋诗人陆游在《苦热》诗中写道:“炎炎夏日如同火龙,日车不动,汗珠滴落。”梅尧臣也在《和蔡仲谋苦热》诗中写道:“大热之下万物难以逃脱,干燥之处欲燃火,湿润之地则汗流如膏。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两首诗都生动描绘了炎炎夏日的感受。

面对酷暑,古人有许多消暑妙招。除了吃冰降温之外,冬天凿冰储存于地窖,夏天取出制成冰饮或用于家居降温。杨万里在《咏酥》中描述的“酥山”,就是一道美味的冰品。除了冰品,古人还会制作各种解暑饮料。如《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卖“香饮子”的店面,以及《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的“冰雪冷元子”、“甘草冰雪凉水”等冰食。

关于大暑的节气三候:一候腐草为萤,此时气温偏高,雨热同期,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舞寻找食物;二候土润溽暑,土地潮湿,天气;三候大雨时行,大暑时节雨水充沛。《逸周书》中亦有记载。

古人对于大暑还有许多习俗。比如喝伏茶,这是三伏天常喝的茶,由多种中草如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煮制而成,具有清凉祛暑的功效。还有晒伏姜的习俗,人们会将生姜与红糖混合后晾晒。这些习俗都体现了古人对于节气的重视与生活的智慧。


大暑节气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