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验

可燃冰中的化学成分是

可燃冰中的化学成分是

类似天然气的化学构成,可燃冰的主要“可燃”组成部分是甲烷,而其“不可燃”部分则是水。那么,可燃冰究竟是何模样?我们将部分样品放置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并结合科研人员的丰富想象,便能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在微观世界里,可燃冰呈现出一个独特的结构:它由紧密排列的“笼子”构成,这些“笼子”我们称之为晶胞。每个“笼子”由20个水分子通过氢键相互连接。在这些“笼子”里,被的“犯人”是甲烷分子。狭义上,可燃冰也被称为甲烷水合物,其化学式为CH4g·20H2O。而广义上的可燃冰,“囚犯”则可能是氮气、氧气、乙烷、丙烷等其他分子。

远古时期,大量的有机动植物被埋在地下,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化,才形成了我们如今所见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与天然气相似,可燃冰的形成条件相对温和,只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充足的气源(主要是甲烷)、温度介于-10摄氏度至10摄氏度之间,以及适中的压力。在地球上的某些特定区域,如90%的海域和27%的陆地,尤其是远洋深海和陆地的永冻层,可燃冰的分布非常广泛,其储量更是惊人,据估计约为全球所有化石能源的两倍。

针对可燃冰的开采,目前已经有五种成熟的方法。其中,热解法和降压法操作简便,只需通过火源进行加热(通常使用电磁加热或核辐射加热),或将可燃冰于空气中以降压即可。置换法更是一举两得,利用二氧化碳的相平衡条件低于甲烷流体的特性,可以置换出并代替“笼子”中的甲烷分子,这一方法不仅可以开发甲烷,还能同时固碳,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化学试剂注入法虽然成本较高,会污染环境,但是通过注入大量的水合物抑制剂(如甲醇、丙醇等),可以提高其相平衡条件,使“笼子”破裂,释放出甲烷。综合法则是灵活结合以上四种方法进行开采。

尽管可燃冰有潜力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但为什么至今仍未实现商业化呢?主要的问题是开采容易但收集难。每立方米的“冰”在分解后会产生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在开采过程中,部分甲烷由于气相膨胀不可避免地会逃逸。这些逃逸的甲烷如果进入海水,会发生氧化作用,消耗海水的含氧量,对海洋生态造成危害。而如果逃逸到大气中,甲烷的温室效应大约是二氧化碳的25倍。已探明的可燃冰中的甲烷含量约为大气甲烷含量的3000倍,即使只有1%的甲烷逃逸,也可能会导致大气的甲烷含量增加30倍,带来严重的温室效应。开采架的可燃冰还可能引发岩层结构改变,甚至导致架坍塌、海啸等自然灾害。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科学家们仍在不懈努力。一旦可燃冰的开采技术成熟,它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的能源格局。

(注:氢键之间的力较弱,因此“笼子”结构不稳定,遇到高温或低压时,“笼子”会破裂,甲烷会逸出;相平衡条件在这里指的是温度和压力达到平衡状态,二氧化碳的熔点(凝固点)高于甲烷。)

(参考文献:张旭辉、鲁晓兵、刘乐乐《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法研究进展》)


可燃冰中的化学成分是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