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在咖啡厅,隔壁桌的两个姑娘聊天让我印象深刻。那位穿着驼色大衣的姑娘一边敲着桌子一边困惑地说:“我都有些纳闷了,明明有车有房,年薪四十万,怎么在相亲市场上就感觉像是个滞销商品呢?”她的闺蜜闻言笑着调侃道:“你这哪里是滞销品,简直就是限量版的孤品!”这对话让我差点呛到,也让我回想起去年参加同学会的场景。
当时我们班级里曾经的学习尖子王姐,如今已是互联网大厂的总监。她一进入包厢,拎着爱马仕坐下就开始叹气。她提到最近见了一个金融男,对方一听说她38岁,立刻掏出手机查看生育保险条款。我们这些老同学都感到有些尴尬,却又忍不住想笑——谁能想到昔日辩论场上的铁娘子,如今在婚恋市场被当作商品明码标价呢?
这让我想起二手车市场的现实。我曾有一个朋友做二手车生意,他告诉我,无论你的车是当年的顶配奥迪还是宝马X5,过了五年,价值都会大打折扣。总有一些车主抱持自信,认为他们的车保养得好如新车一般,结果却在市场上无人问津,最后不得不含泪降价卖给车商。这不就像一些姑娘吗?她们认为自己高学历、高收入可以抵消年龄的增长,但婚恋市场的规则却与之不同。
我表姑家的女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这姑娘在29岁时从四计所辞职创业,公司去年估值过亿。她的相亲对象质量却逐年下降。上个月她向我抱怨,现在遇到的要么是秃顶的程序员,要么是离异带娃的男人,那些曾经追求她的海归精英都去哪了?我看到她的朋友圈里,尽管健身照中的马甲线分明,但眼角的细纹却难以掩盖。
这种现象让我想起了股票市场的“价值投资”与“趋势投资”。有些姑娘将自己活成了蓝筹股,认为自己的基本面优秀就能稳赚不赔。婚恋市场却是另一种规则,更像是短线炒作。年轻貌美的姑娘如同新股上市,市盈率被炒得极高。而当你这样的优质股到了35岁,机构投资者可能早已转战其他赛道。这让人不禁感叹现实的残酷。
我认识的做自媒体的那个姑娘却另辟蹊径。她34岁未婚,将征婚启事做成了一份商业计划书,涵盖了情绪管理、资产配置、基因优化等多个方面。去年她找到了一位95后的小男友,婚礼上她说:“婚姻是有限责任公司,我控股51%就行。”这说明只要摸清游戏规则大龄也能找到真爱。
说到底婚恋市场就像菜市场的早集嫩黄瓜水萝卜永远抢手是常态但随着时间流逝再好的食材也得面对打折的命运。但如果你能够找准定位或许能走出一条特路。比如那位王姐最近听说她想通了把征婚要求调整为更注重实际的生活技能而非外在条件上周她在朋友圈晒了牵手照配文:“原来幸福就是生活中的点滴相伴。”活得明白比急于求成更重要。在这个过程中退一步并非认输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以便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幸福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