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一个全面发展的文化巨匠
苏轼的魅力无处不在,他的才华卓越,几乎在每个领域都能达到一流水平。他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韵味和深刻的见解。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苏轼十讲》的作者朱刚教授认为,苏轼不仅是士大夫文化发展的典范人物,更是人的灵魂工程师,是读者亲切的朋友。
从小我们就熟知苏轼的诗词,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经典之作。在中秋节时,我们也会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表达对家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在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时,苏轼的诗词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则成为一种慰藉。作为宋文化的代表人物,苏轼的影响深远,成就博综多元,人生经历跌宕起伏,都让他成为了一个传奇人物。
《苏轼十讲》通过十个不同的专题,向读者展示了苏轼的心灵世界。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苏轼的人生历程是如何跌宕起伏的。他是眉山人,一生听从命运的安排,随江水顺流出川,最终远离家乡,把故乡的水送入大海。他的人生经历如同飞鸿,南北迁徙,听从命令奔波。他的诗词中常常表达出对故乡的深切回望和思念之情。
苏轼也是通过层层考试成为的,他的策论作品具有一定的结构,分为策、论各二十五篇,代表了他的主要思想和对各领域问题的看法。作为苏轼研究者,朱刚教授为我们打开了了解苏轼的全新视角,他详细介绍了苏轼的“乌台诗案”以及他的“敌人们”,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苏轼和北宋文化的多个面向。
在贬谪时期,苏轼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如赤壁系列。在黄州时期,苏轼成为了“东坡居士”,他的文学创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现了鲜明的豪放词风格,被认为是豪放词的开创之作。《赤壁赋》则是宋代“文赋”的第一代表作。朱刚教授认为,《后赤壁赋》是更具有苏轼个人性、性的作品,甚至带有一些神秘色彩。
《苏轼十讲》结合史事与作品,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苏轼作品中的思想博识与审美趣味,传达了学界的最新见解。这本书通过大量文献中的线索,以、传播等视角解读了苏轼在中的境遇,同时也介绍了苏轼与王安石、沈括、司马光等人的交往。朱刚教授以扎实的治学功底与深厚的学养襟怀,还原了苏轼的历史时空,深入苏轼的心灵世界,为我们带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文化之旅。
除此之外,苏轼的思想贯通了儒、释、道,自成一家,与宋代的整体思想环境取得相当高度的一致性。他的人生经历既有失意,也有豁达。他对故土的情愫非常浓厚,《苏轼十讲》中的一讲便是关于“东坡居士的‘家’”。对于今天离开家乡工作的人来说,苏轼的诗词中的情感困境同样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