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古人会有“字”?“字”的含义及代表的是什么?
在现代,我们通常将“名”和“字”合为一个词汇——名字,它代表了一个人的称呼,除了代表家族的姓氏之外,也是内部的识别符号。由于文化的发展和白话文的普及,名字已经具备了精确区分个人的功能,通过一个人的名字,我们往往可以在人海中寻找到对应的个体。目前,为了避免重名现象,名字的长度也在发生变化,出现了三字、四字的名字。
在古代,人们的命名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古人常常采用单字的名字,很少出现重复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古人还需要另外取一个“字”呢?
这里的“字”全称为“表字”。“表”意味着外部、表面的意思,因此“表字”是给外人使用的称呼。这一习惯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在殷商时期,当时尚未有统一的,人们处于一个的时代,类似于印度的多神共存状态。由于多神并存,父母和神明的地位特殊,不可。而在部落文明中,孩子的命名大多与有文化的巫医有关,这些名字带有不可的神性。为了尊重这种神性,避免随意称呼,人们发明了“字”作为代替,这就是所谓的“表字”。而原本的命名则成为了“里字”,只有在父母或长辈的爱称时才会使用。
关于如何取“字”,这一习俗在上流社会的文人中尤为流行。表字通常用来表示尊重的称呼,而名则用作亲密的昵称。例如,孔子姓孔名丘,但他的称呼方式是“孔氏仲尼”,其中“仲尼”是他的表字。
表字是在成年后取的,因此未成年人被称为“未字”,而女性则被称为“待字闺中”。男性在二十岁时行成年礼(弱冠),此时会取字;女性在十五岁时行成年礼(及笄),也会取字。
由于表字主要用于称呼,因此在取字时会赋予更美好的寓意,并且大多与名有关。例如,诸葛亮的字是孔明,意为大亮;刘备的字是玄德,表示大德;曹操的字是孟德,与他的名字相配;孙权的字是仲谋,体现了他对权力和谋略的追求。
在古代的称呼中,“名”是不能随意称呼的,这被称为“名讳”。称呼别人的表字表示尊重。长辈对晚辈可以直呼其名,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这也是为什么外国人直接称呼父母的名字在人看来似乎不太尊重的原因。不过在新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传统习俗也在不断地变迁中一些家庭也采用互相直称名字的称谓方式这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大家习以为常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