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九日登高,遍插茱萸之时,我们不禁思考重阳登高的习俗究竟源于何时何地。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绘了一幅唐朝重阳节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当时登高聚会的热闹氛围。实际上,重阳登高这一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而并非始于唐朝。汉代刘歆的《西京杂录》中记载,九月九日有佩戴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风俗,可见这一传统在先秦时期就已深入人心。
重阳节登高的起源与一段古老的传说紧密相连。据《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术士费长房曾告诉徒弟桓景,九月九日家中将有灾,必须在高风地方带上红色的袋子绑着茱萸,喝菊花酒以避祸。桓景如言照做后,家中鸡犬牛羊安然无恙。从此,人们便在这一天扶老携幼全家登高避疫,这一习俗逐渐流传开来。
到了南北朝时期,重阳节登高已经成为一项全动。吴均的记述反映了当时人们登高的热情和期待长寿的愿望。此后,这一习俗逐渐与辟邪、祝福长寿相结合,成为民间重要的节日活动。到了唐朝,重阳节登高更是与诗歌紧密相连,成就了无数关于重阳节的诗词歌赋。杜甫的《登高》诗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而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重阳登高也有不同的意义和体验。人们或是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道、或是为了避灾避病、或是为了亲近自然享受美景而选择登高。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皇帝的推动以及诗词对登高活动的影响和传播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它象征着对生命长寿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为了庆祝丰收、祈求健康长寿还是亲近自然美景登高都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深情厚谊珍视之至所以每至重阳佳节之时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会一堂共享登高之乐的节日氛围将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庆祝这个美好的时刻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期盼。如今重阳节登高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习俗和文化符号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感恩生命珍视亲情友情共同分享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