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木三分”这一成语如今常常用作形容词,用来比喻对事物或人的描绘极为深刻,或者形容观点、议论极为深刻。这个成语的原始含义却并不为现代人所熟知。它最初并非虚指刻刀陷入木头三分之深,而是用来形容王羲之的书法造诣。
据唐代书法家张怀瓘的著作《书断》所引用的东晋书法家羊欣的《笔阵图》,我们了解到了一段关于王羲之学习书法的有趣故事。王羲之在七岁时就已擅长书法,十二岁时便以其聪明才智说服父亲,获得了前代的书法秘籍《笔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的书法技艺便有了显著的进步。
卫夫人见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后,流泪称赞他的天赋超越自己。在晋帝时期,王羲之的书法技巧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北郊祭祀时,他所写的祝版让工人在削刻时感受到了笔迹的深刻,竟“入木三分”。这一形容,恰如其分地展现了王羲之书法之精妙。
羊欣还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王羲之在完成著名的《兰亭序》和《黄庭经》后,甚至感动了天台丈人。这种对书法的赞誉,彰显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超凡魅力。
现代人由于很少接触毛笔书法,对于“入木三分”这个成语的原始含义已经了解不多,这实在令人感到遗憾。还有一个与此相关的故事来自于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他的画作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监察御史萧翼如何通过聪明才智骗取辩才和尚手中的王羲之真迹《兰亭序》的情节。画中的人物表情和肢体动作都刻画得极为生动,可以说得上是“入木三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