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芷苓:一代京剧大师的传奇人生
在辛丑的秋日,我有幸拜访了京剧界的硕果仅存的大师李蔷华老师。谈及童芷苓,的眼中闪过一丝光彩。童芷苓,这个名字在京剧界如雷贯耳,她创立的“童家班”与厉慧良的“厉家班”并驾齐驱,成为京剧史上备受赞誉的家族戏班。
童芷苓,天资聪慧,对京剧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演绎。她痴迷京剧,博采众长,融合梅、程、荀、筱等各家之长,同时旁及京韵大鼓、河北和河南梆子、时代歌曲,几乎无所不能。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她凭借《纺棉花》和《大劈棺》脱颖而出,独步天下的荀派戏更是让她名声大噪。
报人唐大郎曾称赞童芷苓:“童芷苓之聪明,尤在言慧珠之上。”她的嗓音宽而甜,天赋异禀。在私下的闲谈中,她的音调也清脆悦耳。翁偶虹先生也对她赞不绝口,称赞她性格开朗,洞察时代气息,不仅在荀派之外,也钦佩梅、程;在传统之外,更喜新作。连荀慧生先生本人也感叹,自己这个不安分的学生,虽然只取荀的“肉”和“骨”,却输入了童的“血”。
除了演艺精湛,童芷苓在学艺过程中也经历了诸多艰难与曲折。她痴迷程派,为了贴演《锁麟囊》,不惜数次拜访程砚秋先生。而在恩师荀慧生的指导下,她不断调整完善演出剧目与表演风格,去芜存菁,并逐渐融入自身特点,独成一派风貌。
除了京剧表演,童芷苓还尝试涉足电影,应黄佐临之邀,加盟电影《夜店》。她在片场虚心求教,向石挥、佐临夫人等请教,再加上自身的天赋和感悟力,表演水平迅速提高。她的创作态度受到导演桑弧的赞扬,称她忽略传统的豪气正是其艺事的优点。
童芷苓还勇于革新,不拘一格。她与名丑孙正阳先生聊起《宇宙锋》“装疯”那场戏的革新时,展现出独特的演绎方式。她与胞妹童葆苓重新整理的《樊江关》姑嫂比剑的过程,省去了些许程式化表演,强化真实感。她与俞振飞、刘斌昆合作的《金玉奴》更是经典之作,其中的“喝豆汁”戏份令人印象深刻。
自1939年拜师荀慧生先生后,年仅十七岁的童芷苓便挑起“童家班”重担。她四处奔波,养家,还要着力培养妹妹童葆苓和弟弟童祥苓。特别是对相差十三岁的弟弟格外疼爱,为弟弟学戏更是一掷千金。童芷苓对弟弟的也十分严格,当弟弟祥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时,她会感到无比欣慰。
在日常生活中,童芷苓待人和蔼,邻里和睦。她的女儿童小苓回忆起母亲时,提到母亲在生活中平易近人的一面。而在邻居们眼里,童芷苓一家陈设洋气,待人和善。
今年8月21日是童芷苓老师百年诞辰,作为一位京剧爱好者,我深深怀念这位大师。她的传奇人生和卓越艺术成就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期待她的艺术能够绵延不断,为京剧界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