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独特工艺:葫芦上的雕刻艺术》
作者:杨璐语
来自兰州一中高一(13)班
一只普通的葫芦,一支刻刀,一个艺人的心血结晶。
——题记
兰州的刻葫芦工艺源远流长,它是一项在葫芦上刻画出各种图案和文字的特种工艺品。它需要的不仅是精湛的刻工技艺,还有极致的耐心和细心,更重要的是艺人的独特创意和匠心独运。常见的刻葫芦作品通常以山水风景或戏剧人物的脸谱为主题,作为儿童玩具深受喜爱。今天,让我们一同追溯这一传统手艺的历史。
自清代光绪年间起,刻葫芦工艺在兰州得以发展。当时,穷秀才李文斋以此为生,他的刻葫芦作品取材广泛,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他雕刻人物时寥寥数笔,强调神韵;山水花卉则形神兼备,题款文字精细如蚊足。李文斋的葫芦作品被誉为全国工艺品中的“绝技”,驰名中外。
上世纪40年代初,雕刻艺人阮光宇将《西厢记》《红楼梦》等作品的人物故事巧妙地雕刻在葫芦上,其技艺娴熟,刻工精细。他去世后,其子阮文辉继承父业,并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巧妙地运用刻、铲、刮、磨等技法,仿制出国画的泼墨、写意山水风格,其风格颇似徐悲鸿、齐白石的画风。
兰州的刻葫芦艺术中,《东坡赤壁夜游图》尤为出色。在仅7平方厘米的葫芦上,精细雕刻出一叶扁舟,舟中六人,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另一侧则刻有537字的《前赤壁赋》,字迹清秀工整。另一作品《婴戏图》中,120多个正在嬉戏的孩童被刻画得千姿百态、充满奇思妙想。尽管刻葫芦艺人在兰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作品,但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这门手艺面临传承困境。越来越多的刻葫芦工艺品由机器生产,缺乏独特性。年轻人因各种原因不愿继承这门手艺。
传统文化是一个、一个的灵魂。这些来自乡土、穿越岁月的传统文化,至今仍保持着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对文化的自信源于生命力的自信,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生命的体现。我们呼吁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扶持和保护这一传统文化,不让它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千古手艺!让我们共同努力,不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