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境观象】
画与西方古典油画在表现手法上有着显著的差异,特别是在画面中的空白处理上。对于画而言,画面的留白是引导观者产生空间联想的桥梁。在这空白之中,人们能够想象到云烟、雾气、山峦、溪水,甚至乡间牧童和牛的场景。这些丰富的意象都被巧妙地隐藏在飘渺的水雾中,形成了画特有的“意到笔不到”的魅力。正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言,画的空白处并非真正的空白,而是灵气的流动之处,是生命之气的往来穿梭。
画的留白体现了老庄的“无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道家及禅宗哲学的深远影响。明代画家董其昌曾以禅言艺,将画分为南北两派,其中南宗的顿悟与文人画的雅逸士气相契合。画面的留白过程,从眼前的有形到心中的无形,正是透悟的过程,也是达到智慧神境的必经之路。这种留白给予观者思索、畅想和神游的余地,与禅宗的精髓相呼应。
留白在画中还有一个优雅的别名——“余玉”,以虚空诠释丰盈,恰如其分地处理画面中的留白,不仅可以营造审美意境和作品氛围,还可以体现艺术家的独特审美情怀和对宇宙万物之“道”的解读。这正是画与西方绘画在本质上的差异。
在画的创作和鉴赏中,“气”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南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法则,强调画面中必须有“气韵”才能变得生动。而这种“气韵”大多依靠画面中的留白和取势等技巧来实现。以王蒙为代表的画家在经营画面时,通常采用满密构图方式,其代表作《葛稚川移居图》取全景式的竖构图,强调万壑绵延、众山环抱的满密氛围。而倪瓒则是元四家中极为高迈出尘的一位,其作品画面大都笔墨简约、意境隐逸。这两位艺术大家虽然处理方式不同,但流露在作品中的品格与追求却是殊途同归,都是对“超然于世外”的向往。
在现代画领域,有许多优秀的画家继承了留白的技巧。以李文信为例,他深谙留白的重要性,对物象进行解构和重组创造。他的画作《山屋图》中的留白既表现了云雾和流水,又分割了画面空间,强化了山势险峻。另一位画家唐允明则选择将画面中的留白压缩到极致。他的画作《野山》中满密的画面和纷繁的笔痕构成异乎寻常的画面效果,留白的压缩增加了画面的视觉张力。留白是美学的重要精髓,它既是意境的营造方式,也是生活中的淡泊心境的体现。在纷繁的生活中,给自己留一处清净的空白,能够感悟禅心。这些优秀画家都展示了留白在画中的重要性和魅力。(作者:X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