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时人事皆催人,冬至至春又轮回。
12月21日,我们迎来了今年冬天的第四个节气——冬至。今年,冬至的时间是17时20分20秒。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它不仅被视为重要的节气,更在古代被早期认定为春节。冬至时节,民间有诸多传统习俗,如吃饺子、吃汤圆、吃年糕、赠鞋帽、祭祖、拜节等。
从时间线上看,今年的冬至是128年来最早的。上一次更早的冬至出现在1896年,而下一次则要等到2028年。那么,你知道冬至是如何测定的吗?为何冬至的重要性如此之大呢?接下来,就请听青年文化学者刘滴川为我们讲述冬至的故事。
△(图片为青年文化学者刘滴川)
刘滴川介绍道:“冬至”这个名字,顾名思义,意味着冬天的真正来临。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有着最悠久的历史和最丰富的民俗活动。从天文学角度看,冬至是地球在黄道面上围绕太阳公转时,距离太阳最远的点。而关于冬至的测定,历史可追溯到唐朝时期,具体来说是尧帝陶唐氏的唐朝时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当时间来到2024年12月21日,在北京的故宫乾清宫中,人声鼎沸,市民和游客纷纷前来观看正大光明匾及下方的五条金龙在阳光下的映照。
那么你知道吗?冬至是在哪里测定的呢?答案就是北京昌平区南口镇。
刘滴川进一步解释道:在古代的《尚书·尧典》中,尧帝派遣羲氏与和氏兄弟观测天象、考察物候、制定历法。其中和氏兄弟的老二和叔被派到了北方的幽都,就在今天的昌平区南口镇这个地方测定了冬至的准确时间。
如何测定呢?关键在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冬至这一天太阳高度角最小,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就是测定的核心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点就是冬至。《山海经》中有一个神话叫三株树,这个神话其实隐喻了古代天文仪器——圭表。在帝尧陶唐氏时期,先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测定二分二至的点,从而制定出最早的历法——羲和制历法,这也正是冬至的起源。
△当时间来到前一天的20日,北京的市民和游客在颐和园十七孔桥欣赏“金光穿洞”的美景。
冬至曾是最早被认定为一年岁首的节日——春节。刘滴川表示:地球季节的变化本质上是太阳回归运动造成的。按古人的理解,冬至前阳气逐渐衰减,而冬至后阳气生发。虽然冬至并非一年中最冷的时刻(通常是在冬至后的“三九”时期),但从阴阳五行的角度看,冬至是阴阳交接、转换的特定时刻。在周朝、秦朝时期,冬至一直被视为一年岁首,相当于后来的春节。冬至的民俗活动最为丰富,历史也最为悠久。
△再回到前一天的19日,苏州市民在“冬至大如年·暖冬市集”上购物,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值得注意的是,冬至的民俗活动与其他二十四节气中的普通节气民俗活动有所不同。刘滴川介绍道:冬至有祭祀类活动,皇家会在冬至举行祭天大典。吃饺子也是冬至的重要习俗之一。虽然现在物质条件好了,饺子可以随时吃,但在之前,民俗约定吃饺子的时间仅限于冬至和春节(除夕、初五)。因为冬至是岁首,岁首吃饺子这一民俗便得以保留下来。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古人最早发现“冬至”这一节气,蕴一种生命哲学——尽管冬天寒冷且一年将尽,但这也是一个新的起点,等待着春日的温暖绽放。这就像那些坚韧的人们一样,他们披一肩风雪向春和景明奋进活得热气腾腾。
图源:视觉
记者:林路
策划:高佳
签审:赵扬 邹浩宇
责任编辑:潘晨
